盡管中國在近年來已經做了不少努力,但2014年國內的減排、能耗的目標完成仍面臨著挑戰。 上周,中國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中長期規劃《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下稱《規劃》)出臺。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盡管困難重重,中國“十
按照官方的說法,中國的節能環保產業預計到2015年“十二五”結束的時候,年產值能夠達到4.5萬億,吸納的就業人口可能有3200萬至3300萬人。
但從短期來說,一些煤炭產量、產業比重大的省份,如煤炭依賴度較高的山西、內蒙古等地可能要受到影響,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錚此前表示。
云南省某市一位政府官員則對記者說,“如果政府過度要求企業使用更先進的設備來減少碳排放,這就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
宏觀經濟下行使得一些地區可能放松對節能減排的要求。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8月份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全國部分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費增速逐步加快,可能對全年節能減排目標實現帶來不利影響。
目前,國家已通過行政手段來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
6萬億“蛋糕”待分
為實現對世界的承諾和應對國內糟糕的霧霾天氣,中國已經做了這樣的試探:在一些城市進行碳排放交易試點。
碳排放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按照這樣的市場機制,那些碳排放大戶在自身排放超標的情況下,可以購買其他企業通過節能減排節省的指標。
在碳排放交易逐步啟動以后,發電、鋼鐵、石化、有色金屬冶煉等行業無疑會面臨較大的節能減排壓力。中國能源消費目前的結構仍以火電為主,火電廠消耗的原煤占全國煤炭消費量的一半以上,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國碳排放量的四成左右。
通常來說,每燃燒1噸煤炭會產生4.12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和70%。這意味著,排放超標的火電企業也需要購買配額,成本支出也會隨之增加。
作者:林春挺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