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寶馬純電動車i3和插電混動車i8跑車在中國上市。動人的故事和宏大的場面,電動技術和碳纖維車身等,都讓眾多媒體大開眼界,紛紛點贊。有言論認為,寶馬i3、i8、東風日產晨風電動車、特斯拉以及后續外資新能源車的上市,將給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帶來巨大危機。
當然,很多自主新能源車企的確沒有核心技術,外資對手的到來對他們是危機。但中國車企本來就太多,亟須兼并重組。如果把這個危機說成是對整個自主品牌新能源車企業的危機,那就是以偏概全、誤傷好企業了。
然而,總有一些論調唱紅外資品牌的優勢,渲染自主品牌的短處。這仿佛已經成了一種輿論習慣和思維惰性。在燃油車領域,這種現象更普遍存在。比如,自主品牌12個月市場份額連續下降、自主發展困難、進入冰河期、突圍艱難等字眼頻頻見諸媒體,為自主品牌把脈、治病、探路等文章也層出不窮。其傳遞出的印象是:自主品牌仿佛已經大病纏身甚至病入膏肓了。
實際上,自主品牌的表現沒有那么差,很多車企逆市上揚,每個月都能涌現出很多明星產品。有的自主品牌一直在悶聲發大財。但這種宣傳讓自主品牌的形象和銷量都受到影響。試想,哪個消費者愿意購買“病入膏肓”的自主車企的產品,萬一買了售后服務怎么辦?
誠然,這類報道的初衷是展示自主品牌的困境,提醒企業和相關政策制定者注意,但如果形成思維惰性,見到困難就大肆渲染,其效果就與初衷背道而馳。長安汽車總裁張寶林就坦言,自己幾乎天天都在回答媒體“自主品牌出路在哪里”之類的問題,這是很折磨人的事情。如果媒體寫得不準確,可能導致自主品牌的輿論環境很壓抑,心情很沉重。
還是張寶林說得好,請媒體多給一些鼓勵,多發現一些亮點。報喜不報憂的態度不可取。長別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做法同樣要摒棄。
作者:馬連華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