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操場綠地上的西柏坡中學分布式光伏電站圖為廖軍(左一)正在向同學講解關于太陽能電池板方面的常識 “這是太陽能電池板,這是支架,這是逆變器……”,在一場別開生面的現場教學中,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中學鄉村學校少年宮科技興趣小組的同學們認真地回答著“老師”的提問。而就在同學們的身邊,佇立的四套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在陽光的映襯下顯
“這相當于一個大的科普教具” “同學們都知道太陽能熱水器,那么,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站最主要的區別是什么呢?”作為本次活動的教學“老師”,西柏坡中學公益光伏電站的志愿者廖軍在積極地和同學們互動著。但面對這么“專業”的問題,同學們面面相覷,顯然“難以招架”。
隨后,通過“老師”生動地講解,“能量轉換”中的太陽能轉換成熱能、太陽能轉換成電能,使同學們對光伏發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們希望通過建設這樣以光伏電站為基礎的低碳科普基地,使同學們能夠學習到更多關于太陽能以及相關的知識,增加學習的興趣。”廖軍說,“當然也希望他們長大后能夠成為這方面的人才,為我國新能源的發展做出貢獻。”
為此,廖軍和他的朋友——時任中直機關支教隊的支教老師張國華(現供職于中央編譯局)經過近半年策劃和協調,建成了這座校園分布式光伏發電站,并在7月7日成功并入國家電網,這也成為了全國首座以可再生能源形式結合教學、科普功能的低碳科普基地。
“電站建在學校操場綠地上,就相當于一個大的科普教具,同學們看得見、摸得著,這比書本上學習更直觀、更生動,效果也更好。”關于電站的建設意圖,廖軍表示。
而這個“教具”明顯有著不一樣的吸引力,“自從這個光伏電站安裝開始,孩子們就纏著老師們對這個‘新事物’問這問那。”西柏坡中學校長高英杰介紹說,“當聽說學校要圍繞電站成立一個科技興趣小組時,馬上就有20多個同學報名參加,經過篩選,最終確定了11名同學,并配備了兩名輔導教師。”
“通過這個圓孔,可以調節整個太陽能電池板的角度,以最大限度地使電池板與陽光保持垂直角度,這可以更多地吸收能量,多發電。”活動中,廖軍一邊演示,一邊細心地向同學們解釋。
由于太過專業,很多詞匯對同學們來說還是“晦澀難懂”,但這并沒有打消他們的積極性,“我得把它先記下來,再去學,不然一會該忘了。”一位同學說到,此時他的小本子上已記了不少。
“接下來,我們會在課程上、興趣小組活動上進行一些特別設計,這樣與現場實例相互配合,同學們的理解會更深刻、更牢固。”初三物理老師蓋學東談到光伏電站對教學的幫助時表示。
作者: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