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發電》雜志:您如何看待光伏逆變器行業當前的競爭態勢?
任其昌:從目前總的市場情況來看,大家似乎都已經有些忙而無序,包括出貨、價格都顯得很亂。在最近的項目招標中,甚至有同廠家同型號產品的報價,在相隔不久的兩個項目上居然可以相差到30%。
出現這樣的情況,非常明顯地表現出,行業確實有一些混亂了。
我們自己也是做逆變器的,知道什么樣的價格可以生產出合格的產品,而且對行業內大多數公司的技術和成本也基本了解一些。因此,從市場價格的角度來看,現在有一些逆變器肯定不能滿足正常的電站需求。按照我們的估計,這樣的產品很難滿足電站25 年的壽命。
可是,這樣的產品不但能銷售,還銷售得很不錯。
這就是問題了。
最近投放市場的一部分產品,或許有可能是一些廠家在消納此前的庫存,但更有可能是犧牲產品品質來滿足市場價格競爭的行為,這個價格已經突破了逆變器制造的基本成本和品質需求底線。
由此帶來的結果,我個人認為,有部分產品將會頻繁出現質量問題,甚至可能出現質量事故。
這是一個比較可怕的事情。
這樣的局面,讓南車這樣的不愿意犧牲產品質量的企業很難受。因此業內一些主力軍、生力軍企業,在這個產業里活得非常累,或者要死不活,或者根本就活不下去。包括行業龍頭企業,在這樣的競爭態勢下,我不相信還能活得很好,他們一定也很著急。
如果這種競爭格局持續下去,想好好做事的企業是玩不下去的。雖然南車還有很多其他產業可以互相支撐,但如果市場形勢依然還是這么無序,我們又能支撐多久,是否又有必要支撐下去,或許都值得考慮。
南車集團最近將要導入對新興產業的評估機制,南車肯定不會以犧牲質量的方式去堅持留在這個市場上。
《太陽能發電》雜志:在您看來,造成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任其昌:表面來看,是由于無序的價格競爭造成了目前的亂局。但根本上,還是因為行業缺少標準,或者說標準很寬泛,沒有辦法執行。
在“金太陽”時期,由于基本上沒有標準,加上市場監管缺位,所以才造成了“金太陽”項目亂相百出。
而現在的標準,不少都是企業特別是一些龍頭企業制訂的企業標準,后來慢慢演變成大家比較認可的行業標準。但由于對標準的理解有差異,因此造成產品質量差別較大。另外,甚至還有一些企業,根本都不具備建立標準執行機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