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產融結合的模式投資寧夏光伏項目,中民投此舉無疑是對光伏行業一次很好的推動,但現在說成功顯然為時過早。因為選擇寧夏建立電站,中民投仍指向政策紅利。 8月28日,備受矚目的民營大型投資公司“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民投”)宣布首個千億投資計劃,其中新能源方面的
長期收益仍存質疑 在宣布寧夏投資的當天,董文標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隨著光伏技術完善以后,光伏發電的成本會大幅度降低,而煤電在解決碳排放、脫硫等問題后,成本將上升。”言語中,不難看出其對光伏行業未來復蘇的信心。
如果從數字上看,行業復蘇的確已現曙光。根據官方統計,2014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達到82.3億美元,同比增長15.9%,而去年全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額僅為100億美元左右。在企業方面,二季度阿特斯太陽能、昱輝陽光、晶澳太陽能等主流廠商都實現了毛利增長,部分毛利在10%以上,行業投資表現也愈來愈活躍,中民投在此背景下新建或收購電站項目,時機較為成熟。
但回顧近三年國內光伏行業的發展歷程,“復蘇”說法又顯得頗為牽強,這也是諸多業者懷疑中民投投資合理性的重要方面。
眾所周知,我國光伏發電站尚未實現自主盈利,企業維持正常營運主要依靠政府的補貼。目前我國分布式光伏補貼額度為0.42元/千瓦時,這比0.419元/千瓦時的煤炭發電收購電價還要高,如此高額的補貼下,光伏產業若還是不能呈現“復蘇”跡象,就顯得有些說不過去了。伴隨技術的不斷完善,光伏發電的成本雖然也在下降,但是對比0.2元/千瓦時左右的煤炭發電成本,光伏發電想要憑“實力”說話,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同樣,中民投光伏投資項目能否實現長期持續盈利,說到底,還是仰賴隨時可能搖擺的政府扶持政策。
從2013年3月,全球光伏產能排名前十的尚德電力宣布破產重組,中國光伏行業陷入全面危機。此后,我國政府出臺一系列高額的光伏補貼政策,但這些政策更像是“救急”,其可持續性或難有保證。
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光伏產業總裝機規模在18GW,按照分布式光伏與集中式光伏各自占一半來算,政府全年需要財政撥款已達到190億元以上。而在同期,歐美、日本等國家已經紛紛減少了對光伏發電的補貼。未來,光伏補貼的發展能否持續,或將影響中民投的收益。
用產融結合的模式投資寧夏,中民投此舉無疑是光伏行業一次很好的嘗試,但現在說成功顯然為時過早。因為其選擇寧夏建立電站,仍指向政策紅利。因此,尋求如何在較短時間實現成本縮減、自主盈利,將是中民投下一步面臨的最大挑戰。而無論是企業還是行業,只有從內打破窘況,尋求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才是產能釋放、行業新生的真正開始。
作者:王曉坤 來源:能源評論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