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光伏項目建設進入高峰期,光伏產業鏈產品價格全面走強,券商預計這一趨勢還將延續。與此同時,部分銀行開始積極備戰光伏項目貸款。例如,招商銀行目前已經把“光伏電站行業”定為“適度進入類行業”。銀行放松光伏項目的貸款政策是大勢所趨,目前光伏電站的運營已經是社會資金非常好的投向之一,銀行業必
融資有新途徑 事實上,從某種程度上看,招行的《指導意見》與國家有關部門的說法相配套。國家能源局網站稍早前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光伏電站建設與運行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與過去發布的支持光伏行業發展的文件相比,“此次發布的《通知》提出了要統籌推進大型光伏電站基地建設,并鼓勵創新光伏電站金融產品和服務”。
《通知》還提出“鼓勵銀行、保險、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結合光伏電站的特點和融資需求,對光伏電站提供優惠貸款,簡化貸款管理流程,采取靈活的貸款擔保方式,實行以項目售電收費權為質押的貸款機制”。
《通知》還稱,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融資服務平臺,與光伏電站投資企業建設銀企戰略合作關系,探索對有效益、有市場、有訂單、有信譽的“四有企業”實行封閉貸款。
記者在與幾家光伏企業的接觸中了解到,對于大型企業或出貨量比較好的企業,他們根本不用擔心銀行的貸款。江蘇一家龍頭光伏企業高層人士早些時候對記者表示,“雖然每個企業的感受有所不同,盈利和虧損等也存在差異,但僅站在我們企業的角度看,公司和銀行有比較良性的互動,且銀行至今保持著對企業的支持。”
“有的時候,比如我們想要收購或進一步拓展業務,多家銀行會聯合起來,組建銀團來找公司,提供融資上的幫助。”上述高層人士坦言,“銀行實際上很看好我們企業。”
因此,企業想要向銀行貸款,首先要做的,還是“企業自身過硬”。在大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能夠依然保持健康的企業,可能不會被銀行摒棄。
不過,在今年2月記者的一次采訪中,有銀行從業人士直言不諱地說:“回到2008年時,銀行們或許都會認為光伏行業是新興產業和有潛力的行業,卻沒有看清這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也沒有進行最全面的風險評估。最終,市場出現的是產能過剩和對光伏壞賬的爭議。因此,市場要學會思考,而不是一味地盲從和大干快上。”
再換個角度,除了尋求銀行的貸款外,光伏企業也可以考慮其他的融資途徑。世界領先的認證機構DNV GL集團近日對外發布了光伏融資的幾大趨勢。其中,包括資產證券化,增發新股、企業結構和債券,甚至是“眾籌”。
“眾籌利用互聯網和SNS(社會性網絡服務)傳播的特性向小型投資者展示自身創意,爭取大家的關注與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援助。太陽能推銷者亦可利用網絡平臺直接與小型投資者聯系。”DNV GL建議。
作者:黃燁 來源:國際金融報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