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里種菜,棚頂發電。種菜發電相得益彰,光伏大棚發的電除供棚內照明、灌溉、通風等使用外,多余的電全部賣給電網。光伏大棚的LED系統可在晚上利用白天發的電,延長光照時間,縮短蔬菜的生長周期,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天下有這樣的美事嗎? 在青島市即墨普東光伏大棚,光伏大棚頂上覆蓋著一塊塊薄膜太陽能電池板,一座大棚就相當于一個200千瓦的發
另一方面,光伏扶貧這一新型扶貧方式的興起將助推分布式光伏發展。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光伏產業發展,但受種種因素的制約,分布式光伏的發展卻不甚理想。在國家對光伏業扶持政策相繼出臺后,各地為了進一步推動分布式光伏的發展,創新了許多實際有效的發展模式。如安徽合肥市光伏扶貧下鄉工程。該市在去年將光伏應用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手段,光伏加扶貧這一創舉有效地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如農村貧困問題以及屋頂資源的合理利用問題,通過扶貧促進了光伏,同時,也通過發展光伏促進了貧困地區農民的脫貧,這項舉措實施后,光在農村貧困戶的屋頂上面建光伏電站,不僅盤活了閑置資源,為農民找到了可持續增加收入的財路,也創新了扶貧手段,變過去的輸血為現在的造血,找到了一條脫貧解困與發展光伏兩全其美的好路子。
光伏扶貧,一次投入、長期受益。有位扶貧專家說,沒有哪個產業比分布式光伏更適合扶貧。從光伏產業角度看,實現光伏應用與農村資源的有效利用,拉動分布式光伏產業發展。其帶來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產業效益、社會效益,將是非常可觀的。光伏扶貧的項目首先是能夠解決貧困戶用電問題,還可以幫助他們增收,此外,這些扶貧光伏項目在農村地區就是一個示范,有可能帶動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
安徽合肥市肥東縣長臨河鎮羅家疃村是光伏下鄉扶貧這一模式的起源地,最早先行試點是5家農戶,贊助商是中南光電、陽光電源,他們都是合肥當地的企業,由他們出資和技術給每一家試點農戶設計安裝2.5千瓦小型家庭戶用光伏電站,這樣規模的光伏電站是比較適合每家每戶的,從去年7月1日并網到今年7月底,5戶家庭光伏電站運行良好,總發電量達到16600 度,其中13817度輸入外部電網。
這樣的成績是讓人滿意的。對此,陽光電源電站事業部市場總監李琛有自己的明白賬,以上述5戶農戶為例,按照每年3000度平均發電量且都上網來算,大概有3000元的年收入,25年后,就有累計7萬元左右的收益。這樣看來,確實是是個短平快項目。光伏下鄉扶貧不僅解決了一部分農戶的基本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對光伏產業在農村市場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示范推動作用。
還有,電力供應偏緊、保障不力依然是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發展的短板,斷電、限電等問題時有發生,給發展農村經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而分布式光伏電站對于保障農村電力供應,促進和保障農民電力消費,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以及維護農村生態都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因此,光伏扶貧對于我國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建設而言,也是走出了很務實的一步。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務院扶貧辦正在探討光伏扶貧的具體操作辦法,以期在全國示范推廣。隨著各項政策的積極推進,農村分布式光伏將會全面鋪開,農民用自身屋頂資源、空閑土地、農業設施等建設光伏電站的積極性將會大幅提高。
作者: 來源:Solarzoom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