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長期較快發展。但重視發展速度、輕視發展質量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和“按需定供”的能源供應模式,導致了國內能源消費規模急劇增長,能源開發強度急速擴大。 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和生產國,目前國內能源主要受到三個方面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長期較快發展。但重視發展速度、輕視發展質量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和“按需定供”的能源供應模式,導致了國內能源消費規模急劇增長,能源開發強度急速擴大。
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和生產國,目前國內能源主要受到三個方面的約束,即:化石能源國內供應有限,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高;高強度能源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產能和用能中心在地理上布局不均衡。作為支撐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常規化石能源的有限供應能力和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據國際能源署最新預測,到2020年,全球能源供應增量中的2/3將來自于新能源,新能源供應的增速將遠大于傳統化石能源。
未來全球的新能源供應中,風電和太陽能光伏將成為重要支柱。我國未來能源供應需求的目光將更多的聚焦到可再生能源的產生、存儲和消納上,通過網架堅強、廣泛互聯、高度智能、開放互動的電網對電能進行廣域的傳輸、調度與分配,對我國電力裝備制造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
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
串聯“一帶一路”經濟帶 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訪問中亞四國和印度尼西亞時,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下稱“一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下稱“一路”)構想,之后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一帶一路”建設被納入全年工作任務。作為“一帶一路”建設能源合作的重要實踐,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劉振亞提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服務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其主旨是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主要涵蓋電力的洲內聯網、洲際聯網和全球互聯,重點是開發“一極一道”(北極、赤道)為代表的大型能源基地、構建全球特高壓骨干網架、推動智能電網在全球廣泛應用、強化能源與電力技術創新,從能源合作的角度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經濟帶建設。
打開世界地圖,我們可以看到“一帶”從中國出發,經過了中亞、中東、東南歐,最終到達西歐終點,而“一路”則連綴起了東亞、東南亞諸國、南亞次大陸、北非、阿拉伯半島等一系列國家和地區。如果說“一帶一路”是友誼與合作之路,那么連接“一極一道”的全球能源互聯網則是開發與繁榮之橋。“一帶一路”所經之處不僅有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產出國,如沙特阿拉伯、哈薩克斯坦等,也有著如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潛力巨大的赤道和北極地區。以全球能源觀的視角看來,只有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統籌全球能源資源開發、配置和利用,才能保障能源的安全、清潔、高效和可持續供應。通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連接“一極一道”為代表的大型能源基地,將各種集中式、分布式的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輸送給各類用戶,形成服務范圍廣、配置能力強、安全可靠性高、綠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臺。
全球能源互聯網由跨洲、跨國骨干網架和各國各電壓等級電網構成,適應各種集中式、分布式電源,能夠將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輸送到各類用戶,具有網架堅強、廣泛互聯、高度智能、開放互動的特征。如果連接“一極一道”的大型能源互聯網能夠建成,南亞島國夜晚用上北極的風電,內陸地區用上赤道的太陽能發電將不只是一個理論上的設想。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性和網絡經濟性,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將保障我國和全球能源安全,保護地球生態環境,實現人類社會共同可持續發展。
作者:肖世杰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