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這樣,中國光伏行業才有了現在這樣的地位。不要以為這個行業還很差勁兒,目前狀況不太好,是因為我們發展太快,因為國外害怕我們,對我們封鎖市場,因為暫時的過剩讓金融支持退卻而資金緊張。人家為什么封鎖我們?因為我們的產業化水平比他高,已經把他逼得沒路可走了。
試問一下,中國有幾個行業能把國外同行逼得沒路可走的?
《太陽能發電》雜志:如果說是產業化技術水平決定了產業的發展,那么,在現有產業化技術水平的基礎上,是否已經可以看到光伏技術未來發展趨勢的一些端倪?
王俊朝:如果把一種技術的頂尖水平看作100%,把產業化技術水平看作是80%,另外那20%是研發、未知以及技術成熟度等。那么,光伏制造業的這個80%,也就是產業化技術水平,目前無疑是中國做得最好,我們甚至已經把這個80%做到某種極致了。
有了這個80%的基礎,又有這么龐大的產業作為支撐,只要這個產業保持正常運轉,就必然會有一些企業拿出投資和精力來做研發。更重要的是,由于產業基礎不同,我們和國外的研發側重會不一樣,國外可能更多是基礎研發,而中國企業則會側重于應用研發,也就是接近產業化的技術的研發。這種側重于產業化應用的技術,對整個產業未來技術發展的引領,可能更具有現實的意義。
另一方面,技術的發展是具有自我增強屬性的。也就是說,當一種技術越是被大量應用,就越是容易產生創新的土壤來強化、提升乃至延伸這種技術的發展。從這個角度說,假以時日,中國企業的研發肯定會厚積薄發。
所以,今后一些產業化的新技術一定會率先在中國出現,而不是像早期那樣都是從國外進來的。我覺得,這應該是未來的一種趨勢。
道理很簡單,技術的突破也是從量變到質變的。因為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有中國這么大的資金和人才投入這個行業,也沒有中國這樣大一個產業平臺作為支撐,更沒有中國這么大的一個市場可以不斷嘗試和改進。
我相信,經過一定時間的努力,我們必然能捅破目前與西方尖端技術之間那剩余20%的差距,乃至超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