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批經核證的自愿減排量(CCER)獲簽發。 從9月26日減排量備案審核會第一次會議召開,14個項目共約894萬噸減排量入圍,至11月25日首批減排量備案公示,10個項目共約649萬噸減排量成功獲得簽發,歷時2個月整,項目通過率約為71%,減排
據此要求,首獲減排量簽發的10個項目中,只有云南丘北縣趕馬路風電場項目符合要求,而該項目是10個項目中體量最小的,減排量只有1萬噸。
廣東碳市的地域門檻略低于湖北碳市,為省外CCER開了30%的門縫。本年度廣東碳市配額總量4.08億噸,CCER使用比例上限10%,省外CCER最大容量為1224萬噸。
目前,深圳、上海、天津碳市較為開放,暫無門檻。3試點配額總量分別為0.33億噸、1.6億噸、1.6億噸,CCER使用上限分別為10%、5%、10%,由此計算,CCER市場容量分別為330萬噸、800萬噸、1600萬噸。
由此來看,天津、深圳、上海、廣東將成為首批CCER的主要消納地,其中,天津是容量最大的市場。
從上一周的配額平均價格來看,深圳和上海價格較高,分別為38.36元/噸、34.02元/噸。天津和廣東較低,分別為25.17元/噸、22.4元/噸。
按照價格從優的邏輯,首批簽發的CCER,將優先進入深圳和上海碳市。
從體量上來看,649萬噸現貨,是深圳碳市CCER容量的近2倍,是上海碳市CCER容量的81%。兩地市場消納能力有限,廣東和天津勢必成為重要的補充消納區。
控排企業詢價多、買入少 目前,CCER項目業主并不是以減排項目為單位,整體出售產出的減排量,而是根據買家需要,從量出售。
記者從6個項目的項目業主獲悉,其中5個項目產出的減排量已全部或部分售出,另外1個項目尚未尋買家。
中碳未來總經理焦潔對記者表示,“我們有意采購首批簽發的風電CCER,但這些CCER均已有買家,我們下手晚了,沒有買到。”
首批簽發CCER看似搶手,但由此預測市場走向繁榮還為時尚早。據記者了解,首批CCER買家,雖有個別控排企業,但仍以中間商為主。
漢能控股集團國內碳資產管理部部長李佳耘對記者表示,在試點碳抵消政策尚未完全明朗的形勢下,控排企業觀望、詢價、議價較多,但簽約的并不多。
焦潔對記者說“有些控排企業洽談了7到8個月,仍未最后簽約。”
首批簽發649萬噸CCER,體量足以淹沒深圳碳市的CCER容量。而第二批CCER簽發已被國家發改委提上日程,14個備案項目和4個二次上會項目入圍,其中三類項目共15個,根據監測報告計算,補充計入期內累計減排量達1100萬噸。
1100萬噸是上海碳市容量的1.375倍,是廣東碳市省外CCER容量的90%,是天津碳市容量的69%。
ICIS安迅思中國碳市場分析師林劍瑋對記者指出,在國家發改委CCER簽發程序走向常態化,以及現貨為主的大形勢下,未設限的試點出于對本地市場的保護,很有可能抬高準入門檻。
李佳耘對記者指出,控排企業簽約后,若準入政策有變,將面臨違約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考慮年底國家CCER注冊登記簿與試點連接,以及臨近履約期(2015年6月)企業剛需逐步釋放,他認為,各試點準入政策最好在2015年初明確化、清晰化。
作者:李雪玉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