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國光伏行業逐步回暖,數據顯示多家光伏企業2013年全年營收預增。但近日,美國再次對我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對此,有專家表示,經過近兩年的行業洗牌,行業已有觸底反彈趨勢,但說全面回暖還言之過早,產業仍面臨諸多難題,完全脫困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光伏企業負債率高企 融資仍是難題 據了解, 2010年初,我國在硅片、電池片、組件等光伏下游產業形成了一股投資熱潮,銀行貸款成為資金的主要來源。隨著2011年上半年,擴張產能集中投產后,全行業很快陷入惡性價格戰,并在2012年引發美國、歐盟的“雙反”。有業內人士表示,光伏行業貸款擴張產能后,沒過幾天好日子,就進入了連續5個季度的虧損。到2013年年底,行業內龍頭企業的負債率在80%至85%之間,個別企業達到90%以上。
不僅負債率高企,融資難的問題也困擾著光伏企業,王曉坤表示曾經的光伏巨頭尚德的虧損破產給整個行業留下深深烙印。對投資者來說,行業巨頭的破產無疑印證了整個行業的虧損、低迷。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對光伏行業并無信心,為規避風險,大多數投行寧愿選擇以低利率投資更穩健的行業,避免投資光伏產業。另外光伏產業投資周期長,市場回報面臨風險,一個分布式光伏項目理論測算的回報率為14%,約7、8年收回成本,期間面臨的風險不可預測,這無疑又提高了投資者的警惕性。
“一個10萬千瓦的分布式光伏項目,大概需要1億元的前期投資,全國的示范項目需要近200億元的投入,融資問題十分緊迫。我國國家能源局與國家開發銀行與2013年8月聯合發布《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金融服務的意見》,希望以金融支持的方式來促進分布式光伏的發展,但此舉收效甚微。目前大多數企業仍需自有資金支持,而國開行的貸款需要經信用評級后,才能發放!
美再雙反致企業的處境雪上加霜 距離美國首次對華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僅過去兩年的時間,第二輪“雙反”調查又被發起。近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做出初裁,認定美國國內產業因進口中國晶體硅光伏產品而遭受實質損害。
數據顯示,受兩年前歐美“雙反”調查影響,2012年我國光伏產品對美歐出口量大幅度下降,比2011年分別下降約30%和45%。
此次初裁結果公布后,由光伏行業人士普遍預測,美方最終裁定結果對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企業不利的可能性仍然較大。
馬思明分析認為,美國對華光伏產品的第二次雙反,可以說是變本加厲。此次調查試圖涵蓋2011年‘雙反’調查所沒有包括的其他所有來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并同時對臺灣地區提出反傾銷,意欲形成對華光伏產品的全面限制,如果美國裁定征稅,我國光伏業將遭遇全面設限,不少光伏企業的處境將雪上加霜。
他表示,在這種形勢之下光伏企業需要積極應對訴訟,主動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并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調整企業發展模式。
雖然我國光伏行業發展仍面臨美國雙反、行業整體產能過剩、融資等難題。但筆者以為,從2013年國家就頒布了多項政策為光伏企業減負,光伏行業的發展前景仍是光明而充滿希望的,不用過于悲觀。光伏企業也應提高技術,調整企業發展模式,開拓新市場。
作者:楊斯陽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