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大陸征收反傾銷關稅、國內市場不好銷、行業人才流失嚴重”,業內人士這樣形容光伏企業面臨的現狀。光伏產業就像“玻璃瓶里的蒼蠅”,意思是說前途光明,但未來不可測 目前仍有資金充裕的企業不斷進入該領域。 12月11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的光伏
利益博弈致電站建設增速放緩 記者了解到,自今年下半年開始,光伏電站建設也處于緩慢推進階段。
河南威熙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區負責人王洞庭表示,之前國家對光伏電站建設采取的方法是只要建電站就補貼資金。“但是,這樣一來,許多電站為了套取國家資金,使用劣質材料,電站建成后不能發電。”
除了劣質工程,還有一部分企業手中的電站項目多,自己開發不完,就開始倒賣給其他企業,業內稱這種建站資格為“路條”。
在這種情況下,全國上下出現了光伏電站建設的“大躍進”。
為了杜絕這種現象,國家能源局今年10月份連發三文,“對不符合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的光伏電站資源配置和違規收費行為以及企業的投機行為進行制止糾正”。
據了解,目前國家對電站的建設采用的是購電補貼協議,電站建成后,國家按輸送電量的多少給予補貼。
那么,為什么現在仍然推進緩慢呢?
王洞庭表示,建電站最主要的程序是與國家電網簽訂購電協議,而河南的各縣、市供電單位似乎對此并不熱心。
“對供電公司來說,這是一件只費力、不受益的事情。而且,光伏發電還影響了國家電網的供電量。所以,某些市、縣級電網公司才會對此愛理不理。”王洞庭說。
資本趁機布局光伏行業 對于光伏行業的慘淡現狀,有行業人士打趣地比喻,就像放在玻璃瓶子里的蒼蠅,前途光明,但看不見未來。
陳銘樞表示,目前行業正處在洗牌階段,一些大的企業,自然抗風險能力強,無論是晶硅片還是電站建設都有足夠的資金去撐到行業黎明。
但是對于小公司,則沒那么幸運了。
王金濤告訴記者:“光伏電站的投資方大多是采取賒賬的方式,先安裝電站,電站建好后,邊發電,邊結賬。如今,電都沒有發出來,賬單也就此停滯了。”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大的公司反而認為這是進入光伏行業很好的機會,他們依靠自身雄厚的資金實力開始大舉進軍光伏電站領域。河南森源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蘭考縣、洛陽市孟津縣分別投資18億元、60億元建設光伏電站,可謂大手筆。
對此,森源電氣表示,電站建設符合該公司 “大電氣”的發展戰略,將是公司大力拓展地面農光互補發電系統等新能源及光伏發電業務邁出的重要一步。
此外,記者了解到,國內多家上市公司通過資本運作進入光伏領域。
而新大新材董事會秘書宋中學也表示,盡管光伏產業現階段出現一些困難,但公司通過建設太陽能光伏電站方式布局光伏產業鏈終端的總體戰略并未發生變化。
作者:王磊彬 來源:河南商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