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經記者多方采訪確認,在此番美國商務部框定的“雙反”范圍——晶體硅光伏產品中,并未包括硅片。與初裁相比,終裁結果認定的中國臺灣地區產品傾銷幅度有所下降,但中國大陸產品的補貼幅度則有所上升。
事實上,面對這一預期,國內光伏企業已紛紛著手調整,試圖將損失降到最低。據記者了解,企業層面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開拓國內及新興市場、海外設廠、加大下游電站投資力度優化企業盈利模式結構等。
接受記者采訪的賽維LDK董事長佟興雪表示,“此次美國、加拿大雙反盡管對中國光伏行業帶來了損害,但最受傷害的還是他們本國終端市場。賽維LDK面對此次雙反將更加注重開發中國以及其它新興市場,以彌補美國、加拿大雙反帶來的負面影響”。
硅片企業反而受益?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此番將硅片排除在“雙反”之外,也將對行業產生影響。
“由于硅片不在雙反之列,相較電池、組件等廠商,國內生產多晶硅片、單晶硅片的廠商所受沖擊便不會太大,甚至因其余光伏產品的全面受阻,而獲得相對優勢。”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除了不受雙反影響,可繼續銷往美國市場外,那些為規避關稅,被迫去海外建廠的中國光伏企業或許也更愿意采用中國生產的硅片,以制造電池、組件等”。
此外,“雖然美國的‘雙反’徹底將中國大陸的光伏電池、組件等擋在了門外,但由于美國本土生產這些產品的成本極高,以及中國大陸產品撤出留下了市場空缺,而中國臺灣地區被裁定的反傾銷幅度僅為11.45%至27.55%。這意味著,中國臺灣地區生產的電池、組件仍然具有與美國產品競爭的能力。”上述業內人士進一步解釋稱,“由于單晶毛利較低,多晶毛利較高。則中國臺灣地區向美國出口多晶硅光伏產品更有利可圖,其還可以采取降低多晶硅產品售價,已減少征稅基數的方法,減少被征稅的比重”。
據記者統計,截至發稿前,中國大陸多晶硅片生產廠商產能最大的為保利協鑫(13GW/年),緊隨其后的為賽維LDK(3GW/年)。
而在此基礎上,保利協鑫的多晶硅產能為6.5萬噸/年,位列全國第一,賽維LDK多晶硅產能為近2萬噸/年,位列全國第二。因此,兩間公司還同時受益于此前我國對美韓太陽能級多晶硅實施的反傾銷政策,以及日前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的禁止以加工貿易進口多晶硅的政策(58號文)。
今年12月31日,我國將禁止多晶硅加工貿易的審批,業界就此預測,這必將導致太陽能級多晶硅內需的增加。
作者:于 南 來源: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