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十三五” 中國的投資者,已經習慣間接融資的模式,而直接融資模式缺乏回報前景預計,因此,在“十三五”調整光伏補貼模式方向的同時,更需要對外來模式進行本土化的轉變。 2014年8月,發展前景一直不甚明朗的光伏行業出現轉機
企業擴張面臨兩個方向 把太陽能面板企業產能擴張速度極快的“十一五”看作是光伏企業黃金期并不為過,當時已經至少有10家太陽能企業在海外成功上市。但到了“十二五”時期,因為產能過剩和貿易摩擦等問題,多數光伏企業陷入虧損,不得不進行產業整合。在“十三五”期間,企業調整升級
仍將繼續,并呈現兩個方向:縱向做大和橫向做強。
所謂橫向做大,就是一家企業向光伏的全產業鏈延伸。以前,企業多半都是在產業鏈某一個環節做的很好,在整個行業急劇滑坡的背景下,繼續單純從事某一個環節的業務,可能會面臨更大的風險,所以,企業的發展戰略變化趨勢將是“不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其實,國內一些在前幾輪市場淘汰中幸存的企業,已經開始了類似的動作。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保利協鑫,2014年9月,有媒體報道稱,國內最大光伏企業協鑫集團正在考慮生產光伏組件,而此前,這家擅長多晶硅和硅片制造的已經擁有專注電站業務的協鑫新能源。如果消息準確,保利協鑫就形成了一個貫穿行業上中下游的閉環。
而這類閉環,或將在“十三五”期間大量增加,這源于光伏行業的性質。眾所周知,光伏產業重資產行業,其特點不同于互聯網等輕資產行業,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絲絲相扣,如果未能實現全產業鏈覆蓋,就意味著在每一個環節上,企業都要溝通,交易成本很高。而未來的大趨勢是“實現光伏發電與電網銷售電價相當”,因此,降低成本的需求會促進更多有實力的企業縱向做大。
另一種擴張的趨勢是橫向合并,也就是在光伏產業的某個環節上擴大規模。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十二五”時期光伏產能過剩的情況出現后,一直在進行的行業兼并重組。這種狀況或將在“十三五”時期繼續下去,直到出現對上下游更有議價能力的企業出現。但到“十三五”末,究竟是縱向做大領先,還是橫向做強占優,仍然取決于國內外市場和政策的變化。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萬軍 來源:能源評論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