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商務部對我國光伏產品第二輪“雙反”終裁結果正式公布。業內人士表示,這對于我國目前仍然以外向型為主的光伏產業而言,負面影響固然巨大,但同時也堅定了我國光伏企業改變技術和市場“兩頭在外”發展現狀的決心。
落地國際市場考驗成本控制
較之美國市場第一次對我國光伏產業進行

近日,美國商務部對我國光伏產品第二輪“雙反”終裁結果正式公布。業內人士表示,這對于我國目前仍然以外向型為主的光伏產業而言,負面影響固然巨大,但同時也堅定了我國光伏企業改變技術和市場“兩頭在外”發展現狀的決心。
落地國際市場考驗成本控制
較之美國市場第一次對我國光伏產業進行“雙反”時行業的一片恐慌,面對此次“雙反”,光伏企業明顯淡定了很多。
光伏行業分析師鄭佳明告訴記者,在全球化市場的背景下,為數眾多的光伏企業以將工廠和銷售渠道外遷,同時加大對國外技術型光伏企業收購作為應對“雙反”的方式之一,這種落地“終端市場”的做法見效很快,也是目前光伏企業面對“雙反”的底氣之一。
美國、歐洲、日本及國外其他新興市場都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在這些市場落地生根,有助于更好地融入當地市場,避免諸如“雙反”等貿易壁壘。但同時,也將面臨多方面挑戰,其中之一就是成本控制。
客觀而言,我國光伏企業在全球市場獲得巨大份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較低的商品價格。第一次“雙反”前的低價格主要依靠國內的商業大環境,在主要技術仍然來自國外的情況下,這種低價格的含金量有限。
“隨著第一輪‘雙反’的倒逼,國內光伏企業保持低成本的方式已經逐漸傾向為自主技術創新與技術導向性收購。”鄭佳明告訴記者,“這是落地國外市場所必需的,沒有過硬的自主技術和管理,落地容易,生根將會很難。”因此,落地國際市場在規避貿易壁壘的同時,高壓力下的生存環境也將對國內光伏行業整體提升起到積極作用。但業內人士表示,落地國際市場只是一種戰術思路,立足國內市場才是我國光伏行業發展的根基。
國內市場才是“終端”
光伏產業因為其自身特性而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經濟結構調整和能源轉型的意義重大。因此,簡單地將產業外移至國外顯然不是光伏產業發展的目的———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終端”在國內。
作為可有效利用的清潔能源,光伏產業成本持續下降將造福全球,而我國作為光伏下降過程中最重要的推手,將光伏利用于國內市場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選擇。
作者:龍昌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