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產業由過去主要依賴出口,向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的戰略轉變,在即將過去的2014年得到充分體現,行業復蘇跡象明顯。2011年—2013年間,中國光伏企業紛紛陷入虧損甚至瀕臨破產的局面,如今這一狀況也已初步扭轉。 中國十大產業“新常態”年度報告—光伏篇&n
“成長的煩惱”:中國光伏屢遭雙反圍堵 中國光伏業的確值得國人自豪。
據《中國光伏產業發展黃皮書(2013年-2014年)》記載,2010年至今,我國每千噸多晶硅投資下降了47%,每千克多晶硅綜合能耗下降了35%,多晶硅企業人均年產量上升了165%,骨干企業副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了99%以上;每兆瓦經硅電池投資下降超過55%,每瓦電池耗硅量下降25%,骨干企業單晶、多晶及硅基薄膜電池轉換效率由16.5%、16%、6%增至了19%、17.5%、10%;光伏發電系統投資由25元/瓦降至9元/瓦。
不過,正如“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要著力化解“成長的煩惱”一樣,經歷了快速成長,中國光伏也面臨著諸多“煩惱”。
中國光伏的快速崛起,令大洋彼岸的光伏“鼻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他們希望通過遏制中國光伏發展,繼續掌握全球光伏技術,控制市場的話語權。
2011年10月份,美國率先對中國輸美光伏電池板發起了“雙反”調查,掀起了針對中國光伏的首輪打擊。
2012年3月份、5月份,美國商務部先后初步裁定向中國光伏電池征繳最低2.9%、最高4.73%的懲罰性反補貼關稅,以及初步裁定向中國光伏電池征繳最低31.14%、最高249.96%懲罰性反傾銷關稅;2012年11月份,美方意料之中地對外宣布了“將對中國光伏電池征繳18.32%至249.96%反傾銷關稅,及14.78%至15.97%反補貼關稅”的終裁結果。
繼美國人之后,歐盟于2012年9月份先行放出了“擬啟動對華光伏產品(晶體硅光伏組件、電池片和硅片)反傾銷調查”的風聲,又在2012年11月份正式宣布了對華光伏反傾銷調查的立案。
所幸,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關注及親自坐鎮指揮下,2013年7月份,商務部傳來好消息,中歐雙方最終就中國輸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達成價格承諾:2015年前,中國輸歐光伏產品價格下限將被設定為0.56歐元/瓦,總量則被限定為7吉瓦/年。相較起初“中國輸歐光伏產品將被征收47.6%懲罰性關稅”的預期,“價格承諾”絕對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
但針對中國光伏的圍堵并未就此罷手,2014年1月23日,美國商務部公告稱,其將展開針對中國輸美光伏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以及同步展開針對我國臺灣輸美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
與上文提及的美國對華光伏第一次“雙反”有所不同,在二次“雙反”時,美國商務部設定的調查范圍則包含了鑄錠、硅片、電池、組件等幾乎全部晶硅類光伏產品。
如此一來,中國光伏“在第三地(主要為中國臺灣)進行深加工、組裝,再出口美國,以規避關稅”的路,也被徹底封堵了。
今年6月3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初步裁定中國大陸出口到美國的晶體硅光伏產品獲得了超額政府補貼,補貼幅度為18.56%至35.21%;7月25日,美國商務部又公布了對華晶體硅光伏產品反傾銷初裁結果,認定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輸美晶體硅光伏產品存在傾銷行為,其中中國大陸產品的傾銷幅度為26.33%至165.04%,臺灣產品的傾銷幅度為27.59%至44.18%。
12月17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對華光伏“雙反”的終裁結果,其認定中國大陸的輸美晶體硅光伏產品傾銷幅度為26.71%至165.04%,補貼幅度為27.64%至49.79%;中國臺灣地區的輸美晶體硅光伏產品傾銷幅度為11.45%至27.55%。
根據計劃,這一裁決被付諸實施(海關正式開征“雙反”關稅),還需獲得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終裁(擬于2015年1月29日公布)。但以史為鑒,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此前從未推翻過美國商務部的裁決。在業界看來,美國二次“雙反”的局面幾乎已不可逆轉。
作者:于南 來源: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