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內容簡介:電力系統正在發生巨變。在發電端,包括風電和光伏在內新能源裝機正在全球迅速增加;在需求端,隨著電動汽車的大規模普及,電力消費的波動性也在變的更加復雜。電網系統的調節空間正在從發電和用電兩端被前所未有的壓縮,與此同時,全球電力價值鏈上的企業和組織數目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增長。 
在首先提出能源互聯網概念的德國,已經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能源互聯網商業模式投入實踐。例如2013年德國四大輸電網公司共同推出的靈活投切負荷調峰平臺,四大輸電網公司每月提出總量為1500MW的調峰容量的招標公告。參與調峰的用電負荷每MW·月能獲得2500歐元固定費用,然后根據實際的主動參與調峰負荷實現價格浮動,允許的競價容量從最小50MW到最大200MW。這個平臺主要針對直接介入高壓電網的大型用電單位,比如電解鋁廠、多晶硅廠、鋼鐵廠等,為大型用戶提供一種新型的盈利方式,使得企業不僅能夠發電上網掙錢,還能通過節電調峰掙錢。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多晶硅廠在電力供應緊張時停產,把相應的生產任務移到后面的電價便宜時段,這個企業就可獲得三重收益,既獲得了主動參與調峰的補貼收益,還降低了自己的電力消費成本,另外每月每個參與調峰的MW還能獲得2500歐元的固定收益,當然,這種商業模式的實現必須以能源互聯網為基礎,要求電網企業在用戶側引入智能控制系統,才能使瞬間的智能化操作成為可能。
另外,虛擬電廠(Virtual Power Plant,VPP)這種新的業態將大規模涌現。一個虛擬發電廠可以由不同類型電源組成,如風力發電機、光伏組件、微型水電站以及微型生物質電站、電梯勢能發電等小規模并且不穩定地電源。虛擬電廠運營商可以像現在的金融工程一樣,利用先進的電力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和機械技術,在各種現有電源的基礎上,進行不同電源、不同項目之間的組合和分解(消納和儲能),以設計出符合客戶特定用能需要并具有經濟性的電源組合。通過虛擬電廠工程,可以彌補不同類型可再生能源發電本身的不穩定性缺陷,從而虛擬電站也可以當成傳統電站一樣對待。
在能源互聯網的發源地德國,已經有多個虛擬發電廠“落成”,電廠的構成包括熱電聯產機組、水電站、風電場、光伏電站等電源,其實際能效和經濟效益均要高于單獨運行這些電源。德國電信還在向家用客戶銷售小型燃氣鍋爐發電機,這些發電機將接入互聯網和電網,讓它們在為家庭供暖之余,還可以共同作為一個虛擬電廠,供能源公司調用。根據美國調查公司Navigant Research 2014年10月最新公布的預測,全球虛擬電廠合計容量到2023年將擴大至28GW,相當于1.3個三峽電站,而這些發電能力將大部分由居民屋頂的光伏電站和海上的風力發電機組提供。
作者:曹寅 來源:能源互聯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