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5,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碳市場的運行將進入第三個年頭,而湖北和重慶兩個試點也將首年履約,全國市場國務院令有望出臺,而配套細則的建設也將繼續推進。 據記者了解,在即將到來的2015年,多個試點都在計劃擴大納入范圍,增加納入企業類別。同
期貨基金等各類創新可期 隨著試點市場的發展,各市場也在進行發展碳市場的各項工作,進一步拓寬碳市場的發展邊界。
其中,廣東正在研究利用配額有償發放的收入設立低碳發展基金,將此前拍賣所得中的6億元成立碳基金,并將后續拍賣收入逐步納入。
據記者了解,目前廣東碳基金方案經過多方專家、主要控排企業的意見探討,已經基本完成,近期正在政府各部門間征求意見,下一步將報省政府討論會通過,有望在2015年上半年開始運轉。碳基金成立后,首先將可以反哺控排企業,支持企業減排,同時通過吸引社會投資的方式實現循環運轉,推進低碳產業發展。
此外,廣東還將進行碳市場普惠制的探索,即通過建立相應的方法學體系,把碳減排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結合起來,將減碳量進行量化,可以形成積分或者與碳市場對接,從而鼓勵市民減排。目前,政府正在委托相應機構規劃方案,或將在廣州市內開展試點。
而上海則在進行第二階段的工作準備,即2016年后的碳市場設計。包括如何全國市場進行銜接,納入范圍,分配方案,企業調研等,爭取在2015年底前給予企業一個明確預期。
湖北和重慶將著重做好明年履約工作,同時均計劃進一步加強企業培訓。
多個試點交易所表示,將繼續推進各類碳金融產品創新。同時,碳期貨的開發工作也正在進行之中。部分試點正在研究優化配額有償發放,2015年有望見到新的配額拍賣試點。
全國市場將納入萬家企業 作為前期準備階段的收官之年,2015年將決定全國碳市能否如期順利開啟。
據記者了解,2015年,《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將以更高的法律位階發布,相關的一系列配額細則將出。在數據收集和統一度量衡方面,13個行業碳核算與報告指南以及核查指南將發布,重點單位排放數據將實現首年報告與核查,核算標準也將進一步完善。
根據碳排放權交易建設的國家經驗和試點經驗,碳市納入行業將會首選高耗能的重點行業,以及數據基礎較好的行業,如電力、鋼鐵、石化、建材、有色金屬、航空等行業有望成為首批受控行業。
同時,控排企業確定標準將遠高于重點單位的納入門檻,一位國家發改委官員對記者指出,“重點單位將覆蓋全國十幾萬家企業,全國碳市開市之初,會將范圍縮小至萬家左右。”
據此估計,全國碳市覆蓋的排放量可達30億-40億噸每年,在僅考慮現貨的情況下,碳市規模可達12億-80億噸每年,在考慮現貨和期貨的情況下,碳市規模可達600億-4000億噸。
在發電、電網、鋼鐵、化工、鋁冶煉、鎂冶煉、平板玻璃、水泥、陶瓷、民航等首批10個行業碳核算與報告指南的基礎上,還將發布包括采礦、交通、機械電子設備、食品飲料煙草、建筑、有色金屬、造紙、其他工業(通用)等13個行業指南。
作者:張晴 李雪玉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