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電站作為未來收益鎖定、財務可以預測的投資項目,銀行理財資金及保險資金與其對接,將在利率下調的宏觀環境下獲益。截至2014年底,全國光伏電站累計總裝機容量將達到30GW,聯合光伏占1.9%。事實上,日趨成熟、收益穩定的光伏電站對資本大鱷的吸引力正在持續增加。
去年12月,中利科技也發布公告,計劃增資擴股以轉讓中利騰暉25.1928%股權。據公告,該公司和國開金融、農銀(蘇州)投資、無錫國聯創投、農銀無錫股權投資、農銀國聯無錫投資簽署了相關的增資協議。其中,國開金融是國家開發銀行據國務院批復的改革方案新設立的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私募股權基金、直接投資、投資咨詢和財務。
國開行的動作不止如此。稍早前,國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也正式成立。在這家公司的5位股東中,出現了北京紅杉尚業投資管理中心、國開金融有限責任公司等投資企業的名字。這其中,前者與全球頂尖的PE大佬紅杉資本關系密切。
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民投”)的動作值得關注。去年8月,該公司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據稱,“總投資額高達1000億元”。有消息稱,在新能源領域,中民投計劃在寧夏投資建設3GW-5GW(吉瓦)光伏發電項目,總投資300億元至500億元。
消息稱,中民投此次的光伏行業投資,“只集中在了光伏電站領域”。中民投董事長董文標稱,將來要“兩條腿”走路:首先是做光伏電站,做大再做強;其次是整合國內原有的小型光伏電站。
前景看好 一家沿海光伏上市企業的管理層人士此前在和記者交流時稱,想要實現中國太陽能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并加快電站的建設,類似的跨界合作不可缺少,“尤其是光伏企業具有專業度,對方擁有資金,完全可以實現互補”。
“站在金融類機構的角度,他們進入其中,也是為了獲得收益回報。”上述信貸部經理對記者說,就投資回報看,太陽能電站的潛力值得期待。
呂錦標也對記者稱,金融巨頭們介入光伏電站項目,就是對前景的看好。在他看來,光伏電站項目建設期短,“一次投入,投資總額固定,沒有建設期風險”。同時,有太陽能就能發電,不會像其他燃煤發電那樣有運營成本和運營風險。
“甚至和同是可再生能源的風力發電比也是優勢明顯,因為太陽能發電與人類生產生活節奏一致,風電卻不是。”他說。
還有一個因素是:光伏電站本就是國家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一直推崇的項目。比如,去年9月,國家能源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落實分布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的通知》,鼓勵因地制宜利用廢棄土地、荒山荒坡、農業大棚、灘涂、魚塘、湖泊等建設就地消納的分布式光伏電站。
根據上述《通知》,在項目備案時可選擇“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或“全額上網”中的任一種模式。對此,有媒體分析稱,分布式可以選擇采用光伏電站標桿電價,“這實際是為分布式投資方提供了保底收益”。
“當項目業主由于某種原因而無法保證光伏發電的消納使用時,由電網全部收購光伏發電,這進一步明確了分布式電站的最低收益率(8%)。同時,分布式將不再局限于建筑屋頂光伏電站,這令投資人增大了項目操作的靈活性。”媒體稱。
就潛力看,據官方的一項規劃,到今年為止,中國太陽能光伏安裝容量將達到35GW,投資將超過3000億元。其中,按媒體的說法,“相比制造業產品毛利率不足5%,甚至告負的水平,投建大型地面電站項目,20年全壽命周期內的投資內部收益率可達10%”。
事實上,據聯合光伏首席財務官李宏對外的公開表態,光伏電站作為未來收益鎖定、財務可以預測的投資項目,“銀行理財資金及保險資金與其對接,將在利率下調的宏觀環境下獲益”。
風險猶存 不過,在交流中,也有業內人士日前對記者分析,“光伏行業的前景很好這不用多解釋,同時,在光伏貿易難以打開、屢次遭到‘雙反’的情況下,建設電站,本身也是企業不得不走的一步。但問題在于,光伏電站,同樣存在風險。比如,誰能保障光伏電站的質量一定能穩定地達到20年?又比如,發電并網,始終還是存在某些難題。”
錢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提到:對于地面光伏電站,它潛在的主要風險是限電問題,補貼能否及時到位問題;對于分布式發電,可能會牽涉到電費收取,未來屋頂產權問題,業主電力持續消納能力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民投新能源投資公司總裁韓慶浩在一場公開論壇上也稱,作為投資來說,光伏電站有三大風險。與錢晶的觀點類似,在他看來,首先的風險就是“限電”。
所謂限電,就是限制電力的輸出,指的是出于安全管理電網的考慮,限制光電或者風電所發電力。有人打了一個比方,即一個額定功率為100MW的電站,由于調度的需要,只允許發80MW的電力,另外20MW就被抑制住了,不能全力運行。
作者:黃燁 來源:國際金融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