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里糊涂”的世界第二
或許,那是某種召喚,也或者,是某種信念與激情的源頭,總是影響著他的每一次重要選擇。
歸國五年,創業五載,凌志敏收獲豐盛。
2014年,成立五周年的昱能科技,成功實現公司第二階段戰略目標——成為了微型逆變器全球技術領導者之一。是年,昱能科技不僅率先在全球推出三相微型逆變器,其性能優異的雙體微逆YC500更是全球市場最熱賣的同款產品,公司微逆出貨量也因此躍居世界第二。
凌志敏個人,也在此前入選國家“^****”名單。
不過,令他一直比較困惑的是,回國創業的選擇,究竟是源于喜歡挑戰的個性,還是基于他那一代人早年在內心深處埋下的學有所成回報祖國的情結?
或者說,哪一個理由更多一點?
對于在硅谷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的凌志敏來說,這畢竟是人生的第一次創業,無論是創業所需要的資源,還是創業的環境,硅谷都是更優選擇。何況,當時微型逆變器的市場主要還是在歐美,特別是美國。
隨著那一幀幀歷史圖景的回放,凌志敏才突然意識到,選擇回國的內心動機中,為什么會存在著一種突破了他物理學邏輯邊界的“任性”。
沒有碩士學位的博士
在《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有這樣一個場景,當時,為了盡快恢復正常的大學教育,需要從國外買一批教材來做參考書,大約需要10萬美金。就這么一點在今天看來根本算不上什么的資金,卻還得由鄧小平親自出面去找李先念特批,可見那時國家經濟有多困難。
但卻就是在這么困難的背景下,中國政府仍然決定選送一批優秀畢業生出國留學。復旦大學當時有13個人入選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公派留學生之列,凌志敏正是其中之一。他們的學費和生活費全部由教育部從世界銀行貸款,每人每年高達1萬美金。
這讓凌志敏他們這批人,對國家和民族的承擔感幾乎毫無做作,對國家的感激更是發自內心的真誠,也因此出去讀書甚至比在國內更拼命。
由于簽證拖了半年,凌志敏趕到比利時魯汶大學報道時,學校已經開學了半學期。為了趕上學習進度,他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讀書,硬生生在半年里把12門課程都趕了上來。
結果更是出乎預料,到學年考試時,凌志敏后來居上,竟取得了魯汶大學工學院全年級第二名的好成績。
這個能從第一個公式到最后一個公式把整本《量子力學》的理論推衍出來的中國學生,顯然讓那些老外老師們無比驚訝。第二年開學,系里通知凌志敏,免讀碩士,直接升讀博士,并給予了他全額獎學金。
“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
在硅谷的企業里工作時,凌志敏曾問過一位很成功的臺灣企業家,什么是做企業?
那位在大學時任過學校民樂社隊長的臺灣人回答說,做企業其實就是開party,你得知道誰可以把樂團分工組織好,誰可以負責海報宣傳,誰可以把漂亮的女學生組織起來,而你作為組織者其實是沒有任何權力的,只能去找到合適的人來做各個環節的事,做企業也是這樣。
這讓凌志敏找到了知音。他認為自己其實是一個不安分的人,很喜歡“折騰”。
1989年在魯汶大學博士畢業后,凌志敏獲得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系博士后研究崗位。一年后,他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分水嶺,進入英特爾當時最大的競爭對手AMD公司工作。
不過,這次選擇,卻曾讓凌志敏頗為糾結。除了伯克利分校給出很有吸引力的崗位挽留外,走上科學家之路,原本也是他此前一直的憧憬。
最終,凌志敏還是選擇了進入企業界。
促使他做出決定的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美國企業界對微電子技術的研究事實上遠超過學界,這顯然對他更有吸引力;另外,在凌志敏看來,如果選擇做學問,他這輩子隨后的生活,幾乎一眼就可以看到盡頭。
“我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不喜歡那種早早就能看到天花板的感覺”。他需要的是一種更有吸引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