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公眾對基建的“傲慢與偏見”,在對“4萬億”討伐之聲猶在的背景下,“7萬億”低調地出來了。盡管此“7萬億”已非彼“4萬億”,但政府對沖經濟下滑的意圖仍十分明顯——即使不能拉動經濟重回高速增長,也可至少讓下降趨勢的曲線變得平緩些。 中
新能源駛入快車道 保障能源供給安全一直都是中國的重要課題,現如今能源清潔化的任務隨著霧霾之憂越來越緊迫,中美在APEC峰會上也達成了節能減排的協議。能源消費的總量提升疊加結構改變,發展新能源正當時。新一屆中央政府表現出了比往屆更為明顯的迎接新能源的態度。能源消費清潔化將成為未來3至5年中國能源發展的首要影響因素,光電、風電和核電作為新能源三大支柱產業均存在明顯增長空間,也是政策刺激可以調動民間投資的行業。
首先,新能源投資需求來源于國內新能源發電份額整體提高。中國“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方案幾經修訂后已經由發改委批準,在2014年9月上報國務院,出臺在即。該方案對包括光伏發電在內的新能源用電占整個社會用電比例進行上調,部分地區最高達15%,而且對地方政府制定了考核機制,因此新能源發電投資存在剛性需求。
其次,在中央“加快構建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現代能源體系”的能源戰略出臺之際,新能源是實實在在地受到政策支持的。國家能源局在2014年下半年先后出臺了支持風力發電和分布式光伏的特別政策,將其視為穩增長、改善能源結構的戰略性行業,地方補貼政策也將相繼出臺。而核電作為中國規模化發電的重要形式,不僅國產化水平持續提高,連出口也指日可待。國家領導人出訪時也將核電設備作為重點推銷產品。
2014年12月3日,能源局官網正式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年-2020年)的通知》(下稱“行動計劃”),從量與價兩方面支持新能源。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GW,在建容量達到30GW以上;風電裝機達到200GW,風電與煤電上網電價相當;光伏裝機達到100GW左右,光伏發電與電網銷售電價相當。
需要說明的是,分布式光伏發電是指電力用戶在所在地附近因地制宜自建電站,省卻了傳統大型地面光伏電站的調配輸送問題。無論是郊區空地還是城市屋頂,分布式電站都可以適用,不需要像傳統地面電站那樣占用大面積土地。2014年上半年國內分布式光伏投資進展并不順利,主要緣于國內光伏余電上網價格較低,用電較少時收益偏低,以及分布式項目融資難的問題。不過從下半年開始,這些問題正在逐一得到解決。
分布式光伏可以“自發自用,余電上網”,能源局本次出臺的方案把余電上網價格調整為享受國家大型電站上網電價的政策。依據地面電站所在地區,劃分三大資源區,分別執行0.90元/度、0.95元/度及1元/度的標桿上網電價。此外,分布式光伏項目按全電量補貼,標準為0.42元/度。同時,本次政策增加了“全額上網”的選擇,鼓勵了投資電站的產業資本。政策還拓寬了融資渠道,鼓勵基金、信托、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機構與產業資本相結合,通過股權投資的方式進入分布式光伏行業。
從國際經驗看,日本曾在2012年啟動了光伏補貼政策,當年新增裝機容量2.5GW,2013年增長4GW,2014年預計可以新增8GW。中國在光伏可承建面積方面比日本有優勢,光伏產業鏈也比日本完整,因此具備高增速潛力。同時,中國分布式光伏累計裝機容量截至2014年三季度僅占光伏總裝機容量的19.1%,而這一比例在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超過70%。因此,在分布式光伏領域,中國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根據彭博(Bloomberg)旗下新能源財經(NEF)的數據,中國2014年三季度在光伏領域投資122億美元,同比增長63%,環比增長53%。這已經帶動上游光伏組件價格企穩回升。2014年四季度可能是國內分布式光伏行業啟動大規模投資的開始。
如果投資者認為發展新能源的戰略離落實還早,不妨追尋產業和金融資本的腳步,就可以發現光伏早已是金融大鱷們追逐的對象。據華泰證券(601688)統計,2014年有8家來自不同行業的A股上市公司新進入光伏業務。在10月份,已經有多家上市光伏企業借助能源局新發布的政策結合聯合非銀行金融機構擴大光伏投資。此外,包括恒大、華為等企業也在2014年布局光伏業務。
中國風力發電行業經歷了2011年、2012年的蕭條后,在2013年迎來回暖。華泰證券新能源分析師鄭丹丹指出,此前中國風電以陸上為主,正在過渡到以風力大、不占用土地的海上風力發電為主。
國家發改委于2014年6月5日出臺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規定對非招標的海上風電項目,2017年以前投運的潮間帶、近海風電項目含稅上網電價分別為0.75元/kWh、0.85元/kWh。通過特許權招標確定業主的海上風電項目,其上網電價按照中標價格執行,但不得高于以上規定的同類項目上網電價水平。2017年及以后投運的海上風電項目,將根據海上風電技術進步和項目建設成本變化,結合特許權招投標情況另行研究制定上網電價政策。這一政策旨在明確行業利潤水平,將促進風電產業步入商業化的正軌。
在各種新能源中,最具規模化發展潛力的是核電。核能單機容量大,新投產機組單臺容量多為1GW以上,而且核電的穩定性堪比火力發電,不受季節等自然因素影響。
鄭丹丹表示,截至2014年12月29日,包含正在辦理轉入商業運行手續的機組在內,中國已建成核電機組22臺,總裝機容量20.3GW。2015至2019年將迎來新建核電站投入商業化運行的密集期,每年將有3-8臺核電項目。
2014年核能上網電量將達到約1235億kWh,同比增長18.6%,高出全社會用電量增速逾14個百分點;2014年核能發電對全社會用電量的貢獻將自2010年的1.78%提高至2.4%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優化發電結構。鄭丹丹估計,至202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5.5%左右,但仍遠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15%-20%的水平。
中國光伏和風力發電設備早就開始拓展海外市場,目前核電設備也正在進入這一階段。中國核電設備除了滿足國內的新能源戰略需求之外,也將會成為“一帶一路”中主要的出口行業。而且,國內的核電企業也已經具備了國際競爭力,有望打破歐、美、日的寡頭壟斷格局,成為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先鋒。
環保投資擴張元年
環境保護的投資作為一個具有正外部性特征的行業,只有在依靠嚴格執法和政府加大投入的情況下才可能迎來增長。2015年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新法因為沒有給排污處罰金額設置上限,改變了以往“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逆向選擇格局。因此擺在高污染企業面前的選擇是要么停產,要么加大環保投入。因此環保投資可能改變2014年低迷的情況,在法律的護航下迎來擴張元年。
對于當前環保行業發展所表現出的一些特征,中銀國際環保和公用事業分析師于振家總結為“市場化程度的提升”。
制約環保行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技術問題;二是資金問題。技術層面,近年來國內行業的快速發展已經吸引了大量研發投入環保相關領域,尤其是一些應用性技術。在于振家看來,實際上國內完全具備支持行業發展的技術能力。資金層面,近年來市政公用事業公私合營機制取得明顯發展,使得投資方資金壓力有效轉移。市場化為各類民間的資源,包括技術和資金,進入環保行業提供一個橋梁,這些民間的資源將成為未來支撐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此外,2014年政府提出未來向社會購買服務,環保行業迎來發展機遇。
環保領域最受關注的應當是煤電減排。脫硫電價補貼于2007年出臺,建設高峰一直延續至今。最近一兩年,脫硫改造沒有出現市場擔憂的下滑,2014年更是實現了近30%的增長。在于振家看來,除了一些早期建設的部分脫硫設施由于工藝、設計等原因達不到排放標準,帶來改造需求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隨著環保要求的提高,除了可以享受電價補貼的燃煤電廠,鋼廠燒結脫硫和基數龐大的工業鍋爐脫硫改造開始扮演重要角色。
脫硝改造市場的發展路徑將在很大程度上復制脫硫改造。脫硝電價補貼于2011年11月出臺,并從2013年初開始在全國范圍推廣。根據政策要求,“十二五”期間國內絕大多數的燃煤電廠都應該完成脫硝改造,目前改造正值高峰期。考慮到2015年是“十二五”的最后一年,為在大限到來之前完成任務,改造規模或有超預期幅度的增長。與脫硫改造類似,在大中型機組陸續改造完成后,水泥廠脫硝改造以及工業鍋爐脫硝改造需求規模依然可觀。于振家預計,脫硝改造將在未來至少3-5年時間內保持高峰。
2014年APEC會議上,中美達成了削減碳排放的協定。為了實現減排目標,中央已經啟動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華泰證券策略分析師徐彪指出,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正式提出要推進此類改造。以目前浙江省和神華集團啟動“近零排放改造”試點為例,假設正常排放達標需要投入5億元的話,近零排放則需要15億元。投入巨大而且昂貴,假設僅僅是最富庶的三大城市圈推行超低排放改造,總投資額將達到1500億元左右。
在積極進行污染物處理的同時,環保工作的重心將會有所變化。一方面,由于環境問題集中爆發,國內環保工作主要將致力于污染物的治理環節,導致投入效率不高,可以預見,未來對于各類工業生產的排放要求將全面提高,以緩解污染物治理的壓力;另一方面,對于現有污染處理設施,由于監管力度不足,企業出于對利潤的追求導致偷排現象普遍,嚴重影響了治理效果。2014年相關政策明顯加強了對于環境監測的要求,可見環境監測作為一項長期投資,既較少受到短期經濟下滑的影響,同時也是落實環保法的核心。
目前國內的環境監測主要是政府運營的環境監測站,以及河流斷面水質監測等。為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對企業污染的監測要推行第三方運營。
根據國務院和發改委規劃,“十二五”期間國內環保總投入預計超過3萬億元。但于振家指出,根據發達國家經驗,環保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3%,才能有效實現環境改善。以目前國內環保投入節奏,到2015年,預計環保投入占GDP比重約為2%,雖然絕對數額快速上升,但投入水平仍顯不足。
以空氣監測為例,目前國內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初步完成,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監測密度尚有5-10倍的提升空間。同時,監測市場的重心開始下移,二、三線城市以及鄉鎮一級進入監測網點建設高峰,對監測儀器設備產生巨大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霧霾引起的輿論關注,與環保相關的汽車排放升級與新能源汽車推廣,在整個汽車行業需求增長放緩的情況下有望獲得政策的傾斜。
工信部在2014年4月份宣布,商用車尾氣排放將從2015年1月1日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執行國IV標準,國III標準的車輛此后將暫停銷售。這一標準拖延了4年之久,突然宣布實施讓眾多車企措手不及。隨著政策出臺,大部分車企需要在短期內迅速升級生產線,提高國IV產能,同時大幅增加更高成本的國IV零部件采購。因此,整個汽車及零部件行業的資本支出可能會大幅提高。
與排放升級是車企被動增加投入不同的是,新能源汽車則是政府主動增加財政投入鼓勵企業投資。工信部等七部門在10月份印發了在京津冀地區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新能源汽車的方案,提出在2014年至2015年,在京津冀地區公共交通服務領域共推廣兩萬余輛新能源汽車。2015年以來,京滬高速沿線布局充電樁,以及北京市開始試點將路燈改造為充電樁,都預示著政府會在新能源汽車推廣上投入巨大的資金,推動新能源汽車商業化。
作者:魏楓凌 來源:證券市場周刊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