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電源內部真正決定研發方向的不是研發經理,也不是客戶經理,而是產品經理。“研發創新要具備超前意識。客戶經理接觸客戶,收集客戶需求,以 滿足客戶為目標;研發經理則是針對技術,以實現功能和提升穩定性為目標。在這兩個群體之間,對需求合理性的判斷、對邊際成本的控制、對是否具備客戶價值的 判斷、對產品市場競爭力和未來生命周期的判斷,是由產品經理來進行的。協調客戶經理和研發經理,決定哪些需求是需要到產品上來實現的。”
“我們的策略是堅持聚焦主營業務,進行協同和周邊創新。陽光電源的多元化是周邊多元化,例如儲能、新能源汽車、電站整體解決方案等,圍繞著新能 源電力展開。”在陽光電源的戰略布局中,逆變器始終是那個用以畫圓的“半徑”。“提到逆變器,客戶就會想到陽光,這就是我們的品牌價值。”曹仁賢有這個自信。
“對客戶的需求要有所判斷,選擇那些對他們真正有用的產品。曾經有家國內企業要求先DC-DC(直流-直流),再轉成交流,說能提升1%,但事實證明,這樣做成本增加了很多,可靠性不行。”曹仁賢說,“客戶提出的需求五花八門,我們同樣也有錯過機會的,但下次一定要糾正。選擇研發方向是個民主的 過程,少數服從多數,并且從評判標準至研發能力,再到把握能力進行取舍。”
大數據浪潮下的冷靜思考
雖然光伏行業頭頂著“綠色”、“環保”、“科技”等一系列光環,但曹仁賢認為光伏企業要清醒的認識到光伏電站和零部件的工業品本質。“不同于消費品,工業品枯燥無味,絕大部分用戶屬于純投資行為。”曹仁賢說,“要警惕智慧光伏電站和智能組件背后可能存在的泡沫。” 他身上有一股靜氣,很難見到他對什么特別執著或著迷,當然,新能源除外。
“美國有統計,一臺1000美元的電腦,每年對電腦運行維護費用至少300美元,軟件開銷很大。”曹仁賢說道,“大家都在談大數據時代,但究竟哪些數據是對我們有價值的,哪些是無價值的信息?我們要冷靜思考。光伏電站不等于手機,面對枯燥無味的電池板,客戶新鮮勁過了之后只需要穩定發電即 可,99%的數據功能只對某些專業人員有用。此外組件發電檢測并不是間隔越短越好,技術致用,性價比最高的實用技術將在未來勝出,過于花哨的東西最終會曇 花一現。”
曹仁賢說外界認為陽光電源不去關注智慧電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我們一直在累積大量翔實的光伏電站數據,電站監控運營已經做了五年多,并正在擴 建數據庫。從智能組件,到傳感裝置,匯流箱、高壓部分接觸、儲能的智能接口等,大數據時代我們當然也不會落伍。但我們要呈獻給客戶一個簡單的整體的解決方 案,這種理念同樣體現在產品設計上,簡單即可靠,就是對客戶負責。”陽光電源的在逆變器理念的口號也喊的同樣簡單,甚至有點干巴巴的:“因地制宜,科學設 計。”要說內涵,似乎也只能解釋成“因地制宜”這四個字,比口號還精簡的,也算是奇葩,但這背后卻隱藏著陽光電源的大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