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先生認真履行人民政協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積極建言獻策,參與國是,反映社情民 意,并主要針對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新常態”、光伏產業發展、國內消費環境與政企溝通等方面進行了認真思考和仔細調研,以政協提案及大會發言的形式提出自己 的建議。
第二,不斷完善“漁光一體”運行機制。建議國家和地區能夠與本地實際特色結合,不拘泥于傳統模式,創新為先,聯合相關行業龍頭企業,明晰政策邊界,直接投
資或導入“PPP模式”(公私合伙制),建設一批“漁光一體”的示范型工程項目。采用公司運營模式,涵蓋漁業產品的生產、包裝、倉儲、運輸等各個環節,并
結合分布式發電收益,然后打包出租給農戶。這樣不僅可以打消農戶對建設風險的顧慮,更可進一步提高農民可支配收入。與此同時,在充分考慮政策允可并兼顧光
照、土地資源條件的前提下,建議簡化農村分布式光伏發電站的審批流程,提高項目審批和建設效率,并通過市場化機制保障農民持股增收,參與項目建設、后期維
護等利益分享,提高廣大農民流轉魚塘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建議給予此類項目更多的融資支持,設置融資扶持資金,并優先分配光伏指標。
第三,加大國家層面的“漁光一體”研發投入。“漁光一體”模式尚屬發展初期,而相關研究領域包括光伏發電、水產養殖、微生物學、水化學、設施漁業、土建工
程等眾多學科。目前部分研究尚停留在企業自主自發研究層面,國家相關的研究及科研經費投入不足,如對“漁光一體”池塘養殖模式以及水質、水生影響情況研究
等還遠遠不夠,這就需要國家及主管部門站在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引導和經費上的投入。如可由有資質的企業、國家科研單位、大專院校聯
合組建研究小組,聯合攻關制約“漁光一體化”發展的眾多問題,建立示范試點基地,國家進行研發資金扶持。以真正解決該模式在實際運行中遇到的困難和技術瓶
頸,從而形成政府、企業上下協同與合力,確保我國“漁光一體”發展模式無論在土地資源高效利用、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三農”問題解決、老百姓致富增
收,還是我國能源安全及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方面早見成效。
3、充分利用西部光伏資源,緩解能源危機,改善生態環境
首先,劉漢元委員先從我國能源供給和環境、生態問題入手,分析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耗逐年攀升,化石能源導致的環境破壞日趨嚴重,排放的
大量二氧化碳和粉塵給我國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威脅,全國性的霧霾天氣頻繁出現,超過70%左右的城市已無法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對全國人民的生產、生活及
身體健康造成了巨大沖擊和危害。照此下去,如果我國GDP再翻兩番,每年消耗高達40億噸標煤,將消耗相當于今天近3倍的煤炭量,即超過100億噸;如按
照今天的經濟再發展30年,我國煤炭消耗將達到1200億噸甚至2000億噸;未來15-20年,我國石油消耗總量也將達到今天的兩倍之多。到那時,將沒
有足夠的能源來供給并確保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各類環境、生態問題將更加嚴峻,人類生存甚至連呼吸都可能遭遇困境。因此,大力發展新能源,已成為21世
紀全球經濟發展的制高點,真正把新能源產業發展起來、活力激發出來、動力釋放出來,中國的能源安全問題才有十分光明的前景。
然后,本著在新能源發展問題上敢于打破舊觀念,實現政策制度的大膽革新,超常規大步前進的精神,劉漢元委員進一步指出,我國中、西部地區具備東部和沿海地
區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尤其是幅員遼闊,人煙稀少,擁有廣闊的沙漠、草地、戈壁,光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烈,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每年我國陸地地表吸收的
太陽能,大約相當于約2.4萬億噸標準煤的能量,相當于2014年全國能源消耗總量38.4億噸標準煤的600多倍。我們僅利用光伏資源十分豐富的西部國
土1—2%的天空,即可發出我們今天一次能源的消耗。以西部地區的西藏為例,幅員面積12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287萬,是我國太陽能資源最富集的地區,
每年達2333
千瓦時/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非洲撒哈拉沙漠,比光伏發電利用較多的德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光伏資源條件優越得多,具有巨大的開發潛能。同時,光
伏電站以其較短的建設周期、低廉的維護成本,將成為國家“西電東送”工程穩定而重要的直流電力來源,并可省略起始端的變流環節,降低能源損耗。此外,我國
還具備12億千瓦電力裝機總量的全世界第一電力網絡,在此基礎上,疊加白天光伏發電10億千瓦,足以支撐未來中國10年甚至20年總的能源消耗,又不增加
煤炭燃燒,完全用增量疊加白天豐富資源復合的方式來進行跨電網的建設,既可保證存量的利用效率,又能夠提高和改善新增量的建設水平和清潔能源的發展比例,
同時又可作為我國現在及未來拉動經濟建設的一架重要馬車。
同時,劉漢元委員又表示,太陽能光伏產業作為一個市場規模大、產業輻射面廣、拉動效應明顯的朝陽產業,充分利用我國中西部地區大量沙漠、荒山豐富的太陽能
資源,將中、西部地區建設成為我國未來的清潔能源基地,既是四川、青海、甘肅、內蒙、新疆等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東、中、西部能源平衡自身的
需要。以我國西部太陽輻射特別強的地區來考慮,我國國土面積每年每畝所獲得的電能基本處于10-20萬度的水平區間,如果電價以1元標準計算,則1畝土地
可以創造10-20萬人民幣的財富價值。土地財富輸出的大幅提升,產業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對中、西部地區的和諧穩定、民族政策的落實、當地居民的長
治久安、環境治理和水土保持、老百姓增收致富,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升級轉型、增長方式的轉變都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劉漢元委員建議,無論從我國能源安全供應、環境安全保障、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還是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出發,我國都應把西部豐富的光伏資
源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供應戰略選擇,盡快確定我國西電東輸的骨干網絡,加大“十三五”期間的“西電東送”骨干網絡建設,加速推進西部以光伏發電為核心的國
家新能源基地建設,從而使太陽能這種最經濟、最清潔、最環保的可持續能源真正惠及全國人民,逐步形成我國和平崛起的永續清潔能源供應基地,緩解我國資源壓
力,確保我國能源戰略安全和生態環境長治久安,基本解決我國未來的全部能源消費問題,并成為拉動內需、支撐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之一。尤其是
在地球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快速崛起的中國應該擔當起保護人類共同家園——地球的重任,大力發展光伏產業,在世界范圍內樹立保護環境和節能減排典范,這不
僅對國家能源部署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有重大貢獻,還能體現出我們泱泱大國風范,在世界面前展現出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全球大國應有的道義和責任感,也是我們樹
立世界道德水平和良好形象的最佳切入點。
作者: 來源:網易財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