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合光能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紀凡最近的行程大都和南亞、東南亞有關,他剛剛和印度企業達成了一項新的合作。 5月16日,高紀凡出席印度總理莫迪與中國工商業界領袖的會見,并同印度Welspun公司首席執行官Vineet Mittal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合作擬在印度建設1GW電池、1GW組件制造基地,并
要兩條腿一起走 “一帶一路”上風光無限,也風險暗藏。中國企業走出去,首先就面臨投資能力的挑戰。錢從何來?是很多民營企業很困擾的問題。
高紀凡對此也有很多體會。他認為,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要在“一帶一路”里走出去發展,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得到資金的大力支持。但目前情況并不理想。
“原來歐美國家走全球戰略的時候,他們的銀行都是跟在企業后面大力支持的。中國企業走出去,也希望得到中國的銀行,比如亞投行的支持”。高紀凡表示,不管是裝備制造業,還是發電企業、電站建設企業,希望能夠得到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他希望能把發電企業和裝備制造業在“一帶一路”的投資,列入亞投行大力支持的范圍。
光伏行業之前幾年曾經遇到一些發展中的問題和挑戰,頗有一段時間,被國內各類金融機構打入另冊。但是隨著行業發展形勢的回暖,政策利好頻出,光伏企業盈利水平已經普遍回升。
高紀凡坦言,銀行業在光伏行業“走出去”方面,特別是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支持上,雖然理論上是表示支持的,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他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中國已經走了30年的招商引資道路,在“引進來”的時候,各種力量可以凝聚在一起,企業、銀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可以溝通協調,形成合力。其中地方政府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套機制在“引進來”階段發揮了很大作用。
但是到了“走出去”的時候,就遇到問題了。雖然“走出去”是國家戰略,但是和地方政府的關系不明顯。在這種情況下,誰來協調“走出去”融資的問題?
而且,“走出去”并不是簡單的地方銀行就能解決的問題,是國家層面的戰略。把“走出去”發展作為新的國家發展戰略,國內整個的體制和觀念都面臨很大挑戰。怎么建立起把“走出去”落實的機制,是首要問題。
“原來的招商引資,都是落實到底的。省市縣各級政府都有招商指標,有專門的隊伍和體制。‘走出去’也要建立更加細致的體制來支撐”,高紀凡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除了體制上的系統配合之外,“走出去”的企業還對銀行等金融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過去‘走出去’,大部分是國內銀行,更多針對一些國有企業和國家間的雙邊項目進行。未來‘走出去’的企業數量越來越多,項目越來越多,中國的銀行對海外業務的支持,分支機構、服務能力方面還要加快提升,這樣才能更好的和企業配合”。
“兩條腿要一起走”,高紀凡把金融機構的支撐看做企業的左膀右臂,“對于企業本身來說,不能銀行在哪里我就去哪里。企業根據情況,哪里有合理的產業發展環境、人才環境、物流環境和市場環境就去哪里做。如果銀行在海外的分支機構服務能力達不到的話,就會產生不匹配的情況”。
他認為,在“走出去”的時候,金融業和產業要并舉。不僅是亞投行,也希望中國其他銀行也能“走出去”,互相配合,這樣銀行業會有更強的服務能力,促進‘走出去’走的更好更快更順。
作者:劉麗麗 來源:新浪財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