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天寶電子工業園區的光伏發電站已運營2年多。 本組圖片 本報記者戴 建 攝 劉超宇在自家屋頂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 去年9月28日,市民劉超宇在家里用上了自己發的電。當天,他在自家屋頂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成功實現并網發電。由此,劉超宇成為我市首個建設光伏發電項目的居民。 光伏發電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利用太陽能
好處
光伏發電既可自用還能賣電
為什么劉超宇和丁激揚會花費精力和時間建造光伏發電項目?節能環保固然是前提,省錢也是重要原因。按照2013年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政策,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按發電量,每千瓦時(度)可享受電價補貼0.42元。
劉超宇家的樓房有4層,出租后住著7戶人家,平均每月用電量為1000多度。光伏發電項目每月發電355度,不僅抵消了階梯電價第三檔(夏季5至10月601度以上,非夏季11至4月401度以上)約0.95元/度的“高價電”,還可享受每月約150元的政策補貼。此外,用不完的電會通過逆變器輸入公共電網,以每度電0.47元的價格賣給供電部門,以此獲得額外收益。
丁激揚也給記者算了筆賬:他家每月用電800度,天氣晴好情況下光伏發電設備每月發電約1000度。因此,他不僅每月可以領到420元政策補貼,還可以自給自足。另外,每個月多出的200度電會輸入公共電網,為他帶來約100元的收入。
將所有收益合起來計算,丁激揚只需6至7年就可以收回8萬元投資成本,而光伏發電設備的壽命20至30年,他還可坐享10至20年的“賣電”收益。
政策
項目建設和發電都有補貼
與居民相比,惠州企業在建設光伏發電項目方面走在了前面。
2012年9月27日,惠州天寶電子工業園區屋頂光伏發電示范工程開始動工。該項目總裝機容量1.6兆瓦,屬于自發自用項目,于2013年3月15日完成并網,隨后通過驗收并投入使用。
項目建設方惠州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徐杰告訴記者,該項目是國家光電建筑應用示范工程,電站總投資1908萬元,其中國家補貼881萬,實際投資1027萬元。項目所發電量全部用于建筑物日常使用,包括工業廠房用電、宿舍樓采暖、空調、熱水供應、炊事、照明等方面的能耗,不足部分由市電網補充。
雖然整個電站投資超過千萬元,但收回成本只需6年左右。以工業用電白天電價每度電1元計算,該項目年發電收益為160萬元,靜態投資回收期只需6.4年。
市發展和改革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11年開始,國家陸續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太陽能光伏示范項目建設。以天寶電子項目為例,政府按照裝機量每瓦補貼5.5元,以后發電則不再補貼。但此舉的弊端在于部分企業拿到國家補貼后,在材料購買方面以次充好,造成資源浪費。
2013年以后,國家調整光伏產業的扶持政策,光伏發電上網相關配套流程趨于完善。政府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按照全電量補貼的政策,電價補貼標準為每千瓦時0.42元,由電網企業轉付。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自用有余上網的電量,由電網企業按照當地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收購。“這樣一來,發多少電就享受多少補貼,真正起到了推廣光伏發電的作用。”該負責人說。
作者:戴建 楊熠 古銳珍 袁建華 褚智勝 來源:惠州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