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出于保護國內多晶硅行業正常競爭和貿易平穩發展的考慮,并進一步封堵我國貿易救濟措施的漏洞,我國商務部發布了“58號文”(《關于暫停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的公告》),并給予多晶硅企業加工貿易一年的延緩期。到今年9月,加工貿易手冊將面臨失效,進口多晶硅將不能再通過加工貿易方式開展進出
多晶硅料嚴重依賴海外進口
“目前國內大多數以出口為主的中下游制造商生產高效產品的多晶硅料還是以海外進口為主,原因是國產料雖已具備國際競爭力,但性能不穩定。目前,英利、天合、晶澳、隆基、中環等是前幾大多晶硅進口商,而國內高效產品也主要出自這幾家供應商,其多晶硅料嚴重依賴海外進口。”鐘寶申告訴記者,國產多晶硅品質尚無法滿足高效硅片的發展需求。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國產多晶硅品質不如進口多晶硅穩定,例如:N型單晶的少子壽命規格為≥1000us,國產多晶硅在此規格要求下的不合格率為15%-20%,而進口多晶硅的不合格率僅為0.5%-0.9%。因此,關閉加工貿易將導致高效單晶的成本增加,使中國在高效電池競爭中處于不利位置,不利于產品升級,長期會使中國硅片企業失去競爭優勢。
“與此同時,國產硅料供應能力有限,無法滿足國內中下游需求。”劉譯陽告訴記者,據悉,2014年,我國多晶硅企業開工數量增加至18家左右,產能達15.6萬噸,產量實現13.2萬噸。
2014年我國硅片產量38GW,對硅料的需求量至少在20萬噸以上。現階段國內下游企業必須進口多晶硅才能保證生產需要。
除此之外,多晶硅進口加工貿易終端產品的消費市場在海外,硅料價格高低并不是中國消費者買單,但提供了中國的就業和國內企業的利潤。
2014年全國多晶硅產量達13.2萬噸,多晶硅進口量為10.06萬噸。2014年國內終端消耗的多晶硅粗略估算最多達6萬噸 (以2014年國內裝機10.62GW,其中90%以上為多晶,每瓦消耗多晶硅料5g粗略估算)。而海關統計的2014年多晶硅出口量僅為0.23萬噸,也就是說,包括進口的多晶硅在內,共17多萬噸多晶硅料以硅片、電池、組件等產品形式出口,用于國外市場。
“因此,有理由相信,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的多晶硅料最終都是由海外市場買單,對于國內多晶硅產業的發展并不形成威脅。”鐘寶申認為,關閉加工貿易只能減少中國就業機會,削弱企業競爭力。
向左或向右 政策陷入兩難
關停加工貿易?抑或繼續延緩加工貿易?
對于關停加工貿易,記者采訪的多位中下游光伏企業負責人表示,中國商務部一旦決定關停加工貿易,那么2015年和此后,將形成多晶硅產業的一枝獨秀,市場持續處于供不應求狀態,企業毛利率可能高達30%以上,甚或形成1-2家的超級壟斷巨頭;而國內下游高達40GW的硅片、電池、組件產能要么陷入虧損,要么選擇加速撤離國內。
上述負責人表示,希望政府能夠及時注意到產業和市場的變化,繼續延緩加工貿易,既能保護下游,又能爭取時間與美國貿易爭端談判,最終形成雙贏,這也符合上游多晶硅產業的長遠利益和國家利益最大化。畢竟下游的發展和繁榮,才能保證上游的生存。
但是,繼續延緩加工貿易又會帶來什么呢?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多晶硅企業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延緩加工貿易政策可能會讓國外企業利用我國的這一政策口子大量出口多晶硅到中國市場。
上述人士表示,今年以來,歐盟、美國等國外企業通過暫緩的加工貿易政策大量出口多晶硅到中國市場,實際上規避了中國對多晶硅進口的反傾銷稅,讓我國針對上述各國采取的反傾銷措施成為擺設。
來自海關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中國自德國進口多晶硅量創歷史新高,環比大幅增加了24.8%達到3667噸,占4月份總進口量的33.7%。其中,按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多晶硅達1871噸,占自德國進口總量的51%。
與此同時,4月份自美國按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多晶硅量為1445噸,占當月自美國進口總量的91.2%,可見,盡管美國企業的稅率都在50%以上,但實際上絕大部分通過加工貿易渠道進口規避反傾銷稅。
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任何政策都會有兩面性,加工貿易關停與否,可能都會對上、下游產業鏈產生影響。因此,建議政策不要一刀切,可以出臺更細化的政策,有區別、差異化的政策對國內多晶硅產業進行保護。
“光伏中下游企業呼吁商務部繼續雙反的同時,對加工貿易實現延續和差異化政策。”鐘寶申說,希望放開或者繼續延長質量標準達到GB/T12963-2009《硅多晶》1級品的多晶硅加工貿易政策,以保障上下游企業均衡發展,實現“精準雙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