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資源正逐漸枯竭,同時我們還面臨著能源需求和生存空間與日俱增的問題,造戴森球看起來是個很好的長期計劃。
戴森球的概念源自數(shù)學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在他的假想中,戴森球是由太陽能收集器(或太空棲息地)組成的一個包圍著恒星的殼體。在這個模型中,所有的(至少大部分的)能量會輻射至接收面,然后被加以利
為了達到此次討論目的,我們可以先建造一個戴森云,它是由數(shù)量巨大,密度極高的獨立結構體系沿不同軌道繞太陽運行。這個方法的好處就是這個構造可以逐次建造。此外,還可以利用不同形式的無線能量傳輸工具將各組件之間和組件與地球間的能量相互傳遞。
戴森云
建造戴森球=拆掉水星?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開始建造這項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結構工程呢?
像前面所說的那樣,戴森球,或者應該叫I型戴森球,可以漸次建造,實際上我們也應該采取這種方法。而主要的挑戰(zhàn)則來自于我們所需的先進材料(這些材料我們還沒有生產出來,但是在納米技術的幫助下,很有可能在未來十年內開發(fā)出來),以及在太空中采礦和建造太陽能板的全自動機器人。
首先說明這并不是癡人說夢,假設我們能夠在未來五年內能夠克服這些困難,那么我們如何開始修建呢?
牛津大學物理學家斯圖亞特?阿姆斯特朗宣稱他僅用人類已經(jīng)掌握的技術,為戴森球的建造設計出一套精妙而又異常簡單的方案。阿姆斯特朗的方案有五個基本建設階段,如果同時使用循環(huán)進行的方式,還能使建造速度產生遞增的效果,甚至是指數(shù)級遞增,從而使整個工程在幾十年內完成。
在把五個步驟一一拆解后,整個建設周期是這樣的:
1、獲得能量
2、在水星采礦
3、將原料送入軌道
4、制造太陽能收集器
5、汲取能量
這個方案不是要把整個戴森球一次建成,而是利用循環(huán)漸進的方式逐步建設。我們只需建造戴森球的一小部分并將其作為工程其余工作的能量源。這樣一來,建設效率將隨著工程的進展而不斷提高。“我們現(xiàn)在就可以著手進行。”阿姆斯特朗表示這只不過是材料和自動化的問題。
你沒看錯:我們是準備從水星礦藏中獲得原材料。實際上,我們很可能要拆分掉整個星球,戴森球所需的材料數(shù)量是令人無法想象的——多到如果我們曾經(jīng)想把太陽占為己有。在建造過程中,我們將要拆分的不僅僅是水星,還有金星、某些帶外行星和任何附近的小行星。
作者:喬治·德沃斯基 來源:無所不能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