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能源發展的最大瓶頸是電力的輸送與消納。面對輸送消納對新能源發展的制約,新能源大省甘肅“兩條腿”走路,在建設特高壓輸電線路外送電量的同時,地方政府、新能源企業和電網公司齊心協力,通過省內挖潛,“擠”出新能源消納空間,尋找新能源就地消納新途徑。業內認為,立足于就地消納,將成為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支撐。
二
三種途徑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
去年以來,甘肅地方政府、新能源企業和電網公司齊心協力,積極進行了新能源就地消納的探索與實踐。記者了解到,甘肅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探索。
首先是拓寬新能源的民用空間,利用風電供熱。
去年以來,甘肅一些風電大縣開始進行風電供熱的探索。
被稱為“國內風電第一縣”瓜州縣,風電裝機達到600萬千瓦,去年四季度,瓜州風電的有效發電時間僅為設計小時數的40%。為緩解棄風窩電問題,瓜州縣著手升級縣城供熱體系,計劃通過煤鍋爐改電熱鍋爐,用棄風發電供熱。今年上半年,瓜州縣能源局委托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甘肅中電酒泉風力發電公司就新能源供熱項目進行研究論證,今年將開始試點。 除了瓜州外,玉門、金昌等地也通過改造城市供暖系統等,利用新能源供熱。
據了解,在風電供熱中,由電網公司搭建平臺,新能源發電企業將減少棄光增加的收入一小部分讓利于用電企業,鼓勵用電企業多用電,以提高新能源企業的發電量,緩解新能源輸送消納難題。
其次是以電力直接交易增加就地消納能力。
為大用戶提供直購電交易被認為是一種最普遍的新能源就地消納模式,這一模式已經在酒泉、金昌等風光產業密集區實踐。其核心是,以優惠的補貼來吸引用電量大的工業企業使用新能源,交易價格、交易量由雙方協商確定。與城市供暖相比,大用戶直供電的電力消納量更大、市場更穩定。
今年2月,金昌市的7家光伏發電企業與6家大工業企業簽訂直接交易新能源消納合同,計劃新增消納電量約2.4億度。
記者了解到,甘肅新能源直接交易模式將在張掖市復制,計劃將張掖黑河水電公司所屬西洞灘50兆瓦、南灘2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與張掖市龍首鐵合金公司直接交易。
再次是以工業項目、儲能項目等拓寬新能源用途。甘肅地方政府在嚴格環保的條件下,大力招商引資,通過引進高載能項目,消化電量。在瓜州,當地政府先后引進和建設了百萬噸高純硅系列、120萬噸水泥、1000萬平方米石材加工等高載能項目,其中三新硅業公司去年用電5.4億千瓦時。
另外,一些新能源發電企業也積極開發新的工業項目和儲能項目,通過多元途徑來拓寬新能源用途。電解水制氫是通過電解水產生工業原料氫氣,目前在玉門擁有15萬千瓦風電裝機的華能集團正在計劃電解水制氫項目。風電制氫既通過就近消納解決風電項目的棄風限電問題,還突破了煤化工二氧化碳排放的瓶頸,是風電、煤化工兩個產業發展的突破與升級,與石化企業需求的綠色氫源也是互補雙贏。
除此之外,甘肅還探索新能源代替企業自備火電廠發電模式。
作者:連振祥 張玉潔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