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制定《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2015~2020年)》。通過實施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有效加大配電網資金投入。
加強配電通信網支撐。堅持一二次協調的原則,同步規劃建設配電通信網;確保通信帶寬容量裕度,提高對相關業務的支撐能力;中心城市(區)加強10千伏通信接入網的光纖建設,有效支撐配電自動化遙控可靠動作和用電信息采集業務;城鎮及鄉村地區加強35千伏電網的配套光纖建設,10千伏通信接入網主要采用無線、載波通信方式;積極探索電力光纖通信全業務和增值信息服務模式,全面支撐智能電網建設。2020年,配電通信網覆蓋率達到95%。
推進用電信息采集全覆蓋。加快智能電表推廣應用,全面建設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推進用戶用電信息的自動采集。探索應用多元化、網絡化、雙向實時計量技術和用電信息采集技術,全面支撐用戶信息互動、分布式電源及多元化負荷接入等業務,為實現智能雙向互動服務提供信息基礎。2020年,智能電表覆蓋率達到90%。
專欄9:配電自動化建設行動
根據可靠性需求、網架結構與設備狀況合理選擇故障處理模式、終端配置及通信方式。中心城市(區)及城鎮地區推廣集中式饋線自動化方式,在網絡關鍵性節點采用“三遙”終端,在分支線和一般性節點采用“二遙”終端,合理選用光纖、無線通信方式,提高電網運行控制水平;鄉村地區推廣以故障指示器為主的簡易配電自動化,合理選用無線、載波通信方式,提高故障定位能力。2020年,配電自動化覆蓋率達到90%。
(七)推動智能互聯,打造服務平臺
支持新能源及多元化負荷接入。綜合應用新技術,大幅提升配電網接納新能源、分布式電源及多元化負荷的能力;推進配電網儲能應用試點工程,提高設備利用率;建設智能互動服務體系,實現配電網友好開放、靈活互動。
探索能源互聯平臺建設。探索以配電網為支撐平臺,構建多種能源優化互補的綜合能源供應體系,實現能源、信息雙向流動,逐步構建以能源流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促進能源與信息的深度融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專欄10:新能源及多元化負荷接入暢通行動
1.滿足新能源和分布式電源并網。推廣應用新能源發電功率預測系統、分布式電源“即插即用”并網設備等技術,滿足新能源、分布式電源廣泛接入的要求。有序建設主動配電網、分布式多能源互補等示范工程,提高分布式電源與配電網的協調能力。滿足國家“光伏扶貧”試點區域、綠色能源示范縣、新能源示范鎮的分布式電源接入,促進電量全額消納。
2.實施用戶智能友好互動工程。以智能電表為載體,建設智能計量系統,打造智能服務平臺,全面支撐用戶信息互動、分布式電源接入、電動汽車充放電、港口岸電、電采暖等業務,鼓勵用戶參與電網削峰填谷,實現與電網協調互動。
3.開展微電網示范工程。在城市供電可靠性要求較高的區域和偏遠農村、海島等不同地區,有序開展微電網示范應用,建設包括光伏、風電、燃氣輪機等多類型能源的微電網。完善微電網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帶動國內相關科研、設計、制造、建設等企業的技術創新。
作者: 來源:國家能源局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