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進入‘零電費時代’”。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晶科”)在進軍家庭光伏市場時勾畫了一幅美好愿景,屆時家庭可以實現電力自發自用,白天用不完的電還可以賣給電網,用這部分的收益來抵消夜間的電費支出,從而實現“零電費”。 10月3日,晶科光伏家庭發電實驗館正式落戶江蘇儀征,但這并非晶
“零電費”爭議
雖然現在家庭光伏市場的認可度不高,但晶科已然為之轉型。如今,晶科已經從制造型企業向能源服務型企業再到平臺型企業轉變。錢晶也多次強調,進入“零電費”時代,是晶科的服務目標。
如果分布式光伏得到普及,全民參與光伏,“零電費”時代似乎也未曾不可。
不過,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對所謂的“零電費”提出異議。林伯強表示,在美國曾經確實出現過“零電費”的情況,當時由于美國的清潔能源電力供過于求賣不出去,發電商就無法取得補貼,為了能從政府手中拿到補貼,后來發電商就鼓勵老百姓免費使用這些清潔電力,不收電費,只拿政府補貼,這就是當時的“零電費”。
林伯強認為,現在光伏行業“零電費”的說法可能更多的是商家的誤導。“怎么會是零電費?前期投資怎么算?”林伯強表示,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表面上看用戶安裝光伏系統發電后能自發自用,但前期的投入已經相當于是替代電費了。
但按照晶科方面的說法,國家提供20年0.42元/度電補貼,各地方的補貼還有大概0.1~0.4元/度電,一般一套數萬元的家庭光伏系統在7~8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考慮到25年的使用期,剩余的17~18年就可以坐享收益。
這似乎確實是一筆很劃算的買賣,可現實是廣大的分布式光伏市場卻一直久攻不下,家庭光伏市場幾乎是一片空白。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無論是分布式光伏電站還是家庭光伏,未來的市場潛力巨大,但要真正打開這個市場仍然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無論是民眾對光伏的認知普及,還是行業對市場的培育,這都需要一個過程。該人士表示,要想實現“零電費”并非易事,不能單純的從理論上簡單計算電價收入和補貼這筆賬,現在補貼能否落實到位尚且是個未知數,何況系統在使用期間的維護也要花費精力和費用。
林伯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對國內家庭光伏市場表示不樂觀。“首要的就是屋頂空間問題。”林伯強稱,國外情況和我們不太一樣,他們很多都是獨門獨棟的別墅住宅,擁有足夠的屋頂空間,并且產權明晰,所以發展情況相對較好。而國內民眾很多都是同屬一棟住宅樓,屋頂面積有限,并且是整棟樓居民共有的,還涉及到屋頂產權的問題,這是最大的限制。
“我們曾經做過測算,算下來所得的收益很小,投資并不劃算。”林伯強稱,家庭光伏市場開發遲緩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用戶動力不足,因為單一的家庭用電量本來就很小,并且現在的居民用電電費比較便宜,這兩者相乘所得的費用量其實并不算高,所以大家都不愿折騰。“關鍵是這個量太小了,不值得折騰”,林伯強稱,從經濟上來講,一年確實能帶來兩三千塊錢的收入,但是又有多少人愿意為了這點錢而投入幾萬甚至十幾萬元去折騰?
作者:吳可仲 來源:中國經營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