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日前在北京開幕的2015中國光伏大會暨展覽會(PVCEC)相比,10月14日在中國臺北開展的第九屆臺灣國際太陽光電展(PV Taiwan)多少顯得有些寂寥.
兩岸“互補”關系只是表象
我國臺灣能在光伏電池領域以10GW的產量奪得全球市場兩成份額,得益于其在半導體產業方面的積累。
“歐洲等傳統市場因為經濟不景氣,很難接受我們主營的高效產品。中東等新興市場,目前主要還是政府對政府的大單,難以涉足。”臺灣元晶一位葉姓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我們的主要市場還是在中國大陸和美國。”
“日韓市場雖然有較快增長,但是相對封閉;其他新興市場的觀望態度又很明顯。”臺灣新日光相關負責人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陸目前占我們四到五成的市場。”
表面上看,我國臺灣地區已經成為大陸地區最大的硅片出口市場和電池供應商,但是這種微妙的“互補”關系能否長久呢?
在“兩頭在外”的情況下,我國臺灣地區依然能在光伏電池領域以10GW的產量奪得全球市場兩成份額,得益于其在半導體產業方面的積累,半導體技術、產業方面的優勢和管理水平是支撐臺灣光伏產業走到今天的最大原因。
“縱然臺灣電池企業在技術等方面還有些優勢,但成本是無論如何也比不過大陸的。”一位臺灣業界大佬對記者表達出了自己的擔心,這位幾乎將本企業產品全部銷往大陸的臺灣光伏電池企業負責人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下去。
他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一方面,受益于我國大陸和美國光伏應用市場的迅猛增長,上游硅片一度供不應求,很多電池企業生產用料存量僅能維持不到一個星期。既然供應大陸當地企業都吃緊,何必還要麻煩遠銷到臺灣?
另一方面,和我國臺灣地區的10GW電池片產量和20%的增長率相比,2014年我國大陸產量達到33GW,同比增長32%。顯而易見,一旦喪失現有優勢,臺灣電池企業將很快被擠出大陸市場。
我國臺灣光伏業何去何從?
我國臺灣的光伏電池產品競爭力僅次于大陸,未來可通過與大陸及其他地區的產業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臺灣業界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早在2012年,臺灣能源主管部門就推出“陽光屋頂百萬座”計劃以推動本地光伏應用,但目前僅有0.63GW的累計安裝量和10GW電池年產量相比,顯然是杯水車薪。
基于此,臺灣光伏龍頭企業已經明確將中國大陸企業視為競爭對手。茂迪執行長張秉衡在PV Taiwan展前記者會上表示,全球光伏市場遠景甚大,但是臺灣當局卻沒有像大陸政府一樣大力支持產業。他說,為了臺灣光伏產業的未來,企業應同心向外謀求生路,政府也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
臺灣昱晶能源總經理潘文輝也指出,作為臺灣光伏市場最大的競爭對手中國大陸,政府對產業的重視程度和補貼力度要高得多。
“臺灣本土市場的現況為0.5GW/年,但產能卻超過10GW/年,必須向外出口,才是活路。”臺灣中美晶總經理徐秀蘭表示,“如今臺灣廠商在生產及服務等品質上并未落后,但是缺乏足夠的資金向海外做更長足的冒險。”
無論如何,我國臺灣地區的光伏產業自有其生存發展的空間,和我國大陸的產業合作還將長期持續。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研究員江華告訴記者,從全球市場來看,我國臺灣的光伏電池產品競爭力僅次于大陸,未來臺灣可以通過與大陸及其他地區的產業合作及項目投資,真正實現優勢上的互補。目前來看,茂迪在大陸的建廠計劃進展順利。
相對于我國大陸的光伏企業而言,臺灣企業也顯得更為理性,近年來并未出現一哄而上的情況,資源相對集中。在過去的一年里,其行業的整合力度也超過了大陸。就在日前的北京PVCEC上,針對我國大陸光伏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還強調,要深入落實《關于進一步優化光伏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引導和推動光伏企業自愿開展兼并重組,不斷提升產業集中度。
對于臺灣光伏的未來,保利協鑫執行總裁朱戰軍表示,保利協鑫看好臺灣光伏業發展和兩岸產業合作,特別是在臺灣電池技術配合下,兩岸攜手實現產業鏈降本提效。
作者:趙晨 來源:賽迪網-中國電子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