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威集團因不堪債務重負破產重整,為其豪賭新能源付出巨大代價。
實際上,在兵裝集團接管上市公司前,保變電氣屬于天威集團旗下的上市平臺,兩者一同經歷了輸變電業務上的成功和光伏領域的失敗,保變電氣連續兩年虧損被“ST”,眼看就要強制退市。兩家公司同樣面臨虧損、破產風險,最終時刻共同的大股東兵裝集團選擇了“舍母保子”,保住上市公司保變電氣,用定增、資產注入等方式將主業再次不再為天威集團輸血。
因2012年、2013年連續虧損,天威保變自2014年3月12日起被上海證券交易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2014年,*ST天威實現營業收入38.95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770.78萬元,實現扭虧為盈。公司摘帽后,股票簡稱變更為“保變電氣”。
在保殼最終戰的報告期內,兵裝集團通過股權受讓、定向增發和資產置換投入數十億元巨資扶持公司。保變電氣扭虧后,兵裝集團于2015年4月發布題為《絕地反擊 以變求生——保變電氣“摘帽”紀實》的文章,稱保變電氣扭虧為盈、成功“摘帽”,得益于實際控制人兵裝集團的大力支持!叭w員工面對生存困境,敢于創新、勇于變革,譜寫了一曲絕地求生的壯歌。”
然而天威集團卻沒有等來同樣感人的援助,兵裝財務公司還將天威集團起訴至法院。2014年,由于其無力償還借取1億元貸款的利息,兵裝財務公司宣布對天威集團共18筆、涉及金額11.5億元的委托貸款提前到期,要求天威集團償清債務涉及的全部本金及利息。這對債務纏身的天威集團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在此之前,2013年9月,兵裝集團財務部主任鄧騰江替換丁強,出任天威集團董事長,隨后將保變電氣的新能源業務、資產剝離到天威集團,并通過非公開增發等措施,將上市公司大股東逐步變為兵裝集團。有分析指出,兵裝集團從始至終不僅沒有表現出要為天威債兜底的意思,還將不良資產不斷剝離給天威集團,天威債違約是遲早的事。
正如股票名稱的變更,兵裝集團讓保變電氣經歷了去“天威化”,鄧騰江早先也曾明確表示,天威保變的經營狀況是新能源產業減值和虧損導致的,兩個產業交織在一起給天威保變帶來了很重的負擔,所以必須盡快清理干凈,才能保證輸變電產業輕裝前進,才能真正做到回歸主業。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在同一集團下的資產置換,并不能用國有資產流失來概括。把優質資產集中于上市公司,將劣質資產進行破產重組,基本上符合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清理、重組、整合”這三個一批,是國企改革下一步重點要做的事情,也是資本市場尤其關注的事情。
最后,天威集團成為“接盤俠”,因不堪債務重負破產重整,為其豪賭新能源付出巨大代價。中金固定收益研究部分析人士認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兵裝集團“吃偏飯”是導致公司經營出現困境的一大原因。
作者:呂茵 來源:界面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