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已成為應對能源安全、環境污染、氣候變化三大挑戰,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那么,這條路到底該怎么走?實施條件是否具備?在國家電網公司劉振亞董事長專著《全球能源互聯網》英文版首發之后,記者就這些問題專訪了國家電網公司總信息師、全球能源互聯網辦公室主任王益民。
記者:從多個角度
記者:未來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王益民:未來幾十年是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關鍵期,綜合考慮全球能源分布、清潔能源發展、能源供需、能源輸送等因素,總體上可以分為國內互聯、洲內互聯、洲際互聯三個階段,來逐步實現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目標。
第一階段,從現在起到2020年左右,主要是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凝聚共識,開展技術和標準研究,推動各國加強國內聯網和智能電網建設,同時開發各國清潔能源。第二階段,到2030年左右,推動洲內跨國電網互聯,同時開發洲內清潔能源基地。第三階段,到2050年左右,開發“一極一道”能源基地,推動建設跨洲特高壓骨干網架,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聯網。
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是前所未有的巨大系統工程,需要各國政府、行業組織、社會團體、能源企業、研究機構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探索建立合作機制,在規劃、技術、標準等領域加強研究,共同解決政策、市場、資金等關鍵問題,形成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的強大合力。
記者: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工程,目前是否具備實施條件?
王益民:世界電網互聯范圍的擴大、能源電力新技術的發展和經濟性的不斷提升,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奠定了重要基礎。
從世界電網發展趨勢看:世界電網發展總體呈現電壓等級由低到高、聯網規模從小到大、自動化水平由弱到強的發展規律。大電網互聯成為世界電網重要發展方向。世界上已經形成北美、歐洲、俄羅斯—波羅的海等多個大型互聯電網。全球能源互聯網融合特高壓、智能電網等新技術,實現全球電網互聯互通,是互聯大電網發展的高級形態。
從特高壓和智能電網技術發展看:中國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已付諸實踐,建成了“三交六直”特高壓工程,±1100千伏直流技術已經研制成功。印度、巴西正在加快建設特高壓工程。同時,柔性輸電、智能變電站、智能調度、智能巡檢、智能電表、風光儲輸聯合運行等智能電網技術已經成熟并加快應用。這些成功實踐為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清潔能源技術經濟發展看:1980年至今,風力發電成本降幅超過90%。中國光伏組件價格從2009年的1.3萬元/千瓦降至2014年的0.4萬元/千瓦,下降了約70%,光伏電站投資成本從2.5萬元/千瓦降至0.9萬元/千瓦。從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了解到,未來10年左右,光伏發電成本可以降到3美分以下。考慮化石能源資源緊缺、減排成本增加等因素,清潔能源發電經濟性將更加凸顯,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的規模將越來越大,并將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為主導能源。
可以說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條件已經具備,是現實可行的。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未來幾十年全球能源互聯網一定會有新突破和大發展。
記者: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成功構建將產生哪些方面的效益?對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將起到怎樣的作用?
王益民: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環境等綜合效益。
全球能源互聯網建成后,連接“一極一道”等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將存在時區差、季節差的各大洲電網緊密聯接起來,實現風光互補、水火互濟、地區互調,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的能源和電力供應。到2050年,如果按照清潔能源比重達到80%計算,每年可替代240億噸標準煤的化石能源,減排二氧化碳67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可控制在115億噸左右,僅為1990年的一半,能夠實現全球溫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目標。
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投資規模巨大,對全球經濟拉動作用顯著。將亞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地區發展差異,解決非洲等貧困地區無電問題。能夠實現資源和平利用,有利于推動政治和諧,促進世界和平,實現各國共同發展,和平發展。
作者:倪旻 來源:國家電網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