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光影沉浮、云開漸明的5年。“十二五”期間,我國光伏發電裝機從2010年的89萬千瓦起步,到2015年三季度定格3795萬千瓦,規模體量實現了超過40倍的擴充,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規劃提出的3500萬千瓦裝機目標。 這是幾度盛夏、幾載寒冬的5年。美歐“雙反”、產能過剩、持續虧損……在內憂外患
“雙反”減弱,棄光困境待解
“十二五”的光伏發展道路,從一開始就是險山深谷,而非一馬平川。同業之間、政企之間乃至國與國之間,都存在著競爭關系。“雙反”這個詞,從2011年說到2014年,從我國光伏產業崛起后就沒有消停過。
在我國光伏產業短暫而跌宕起伏的 發展歷程中,有一個規律始終不變:近期的變化總是被放大,遠期的變化總是被忽視。當年被外媒稱為對我國光伏產業滅頂之災的“雙反”,在首輪調查過去4年之后回頭看,我國光伏產業并沒有因此一蹶不振、倒地不起。相反,“十二五”以來我國光伏產業環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國家重視、高度定位;國內市場迅速擴大;產業管理日益規范;加速產業整合,更多光伏企業學會了應對國際貿易糾紛……在第一波涌入光伏領域的熱潮漸退后,隨著各級政府對光伏電站的政策扶持加大,國內光伏應用市場的打開,上游產業鏈回暖跡象明顯。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光伏制造業總產值超過2000億元,硅片、電池片、組件等主要光伏產品出口額達到100億美元。其中,多晶硅產量約為10.5萬噸,同比增長20%;硅片產量約為68億片,電池片產量約為2800萬千瓦,均同比增長10%以上;組件產量約為3100萬千瓦,同比增長26.4%。光伏企業盈利情況明顯好轉,前10家組件企業毛利率超過15%,多數企業扭虧為盈。
“因為有了國內市場的支撐,光伏組件出口的地區也日趨多元化,對國外單一市場的依賴已經解脫。所以現在‘雙反’對 我國光伏制造產業的壓力已經不像兩年前的時候那么大了。”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曾表示。
對抗讓這個行業不斷進步,而調整則使行業保持了應有的韌性。經過多方合力,目前我國光伏產業已逐漸克服貿易摩擦、產能過剩等不利因素,呈現制造業和用戶端齊頭并進的格局。
與此同時,“十二五”以來光伏迅速成長的腳步,也難掩當前所面臨的棄光限電困境。來自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累計光伏發電量306億千瓦時,棄光電量約30億千瓦時,棄光率為10%。棄光主要發生在甘肅和新疆地區。
對比風電行業的統計數據不難發現,甘肅與新疆也是棄風限電最為嚴重的地區。這意味著,西北一些省份正面臨棄光疊加棄風的不利局面。
今后一段時間,光伏發電從替補逐漸走向替代,既要保持發展的剛性要求,也要面臨其他各類電源的競爭,市場消納形勢依然嚴峻。國家能源局表示,下一步將多措并舉解決局部地區棄光限電問題,探索建立光伏發電與電網、新能源與傳統能源協調發展的機制。
作者:朱怡 來源:中電新聞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