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北地區陷入重度霧霾。專家分析,煤炭等傳統能源造成的污染或是主因。曾經深受霧霾困擾的皖北產煤大市宿州近年來加大新能源綜合利用力度,既改善空氣質量和生態環境,又贏得發展后勁。
“宿州上空見到了久違的藍天,晚上能數著星星了。”今年,許多宿州人在網絡上點贊:“宿州藍”提升了幸福指數。與之相印證的是,
棚上賣電力 棚下搞種養 現代農業增加“新引擎”
記者最近走訪宿州農村發現,正在規劃建設的一種新式大棚引人注目:棚頂搭設光伏電板,棚下發展種植養殖,空中和地面相結合,發電和種養兩不誤。宿州市緊緊結合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積極探索新能源產業與現代農業綜合開發、互促共贏,規劃建設一批“農光互補”光伏大棚,不僅能解決新能源產業的用地問題,而且有助于推動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的發展。
今年8月,國內最大的民營能源公司——協鑫新能源公司與埇橋區政府簽約,在該區投資10多億元,建設2000畝40MW高標準“農光互補”光伏大棚項目,計劃打造華東地區最大的“農光互補”項目。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發電量1.7億千瓦時,再加上大棚帶來的收益,年產值可達10億元,可帶動周邊數千名農戶致富。據介紹,大棚建成后,一部分由協鑫新能源公司成立的協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自行管理,公司依托國家農科院進行規劃,聘請農技專家管理;另一部分面對種養大戶優惠出租,并無償提供農技支持。由于“農光互補”光伏大棚連片建設,設施完備,設計標準高,租金還低于普通大棚,深受種養大戶青睞。
近期,宿州市還選取了10個村莊試點建設“漁光互補”光伏電站,每個站點投入48萬元,充分利用廢棄磚窯和魚塘,搭建成片光伏電板,上面發電,下面養魚,由附近農民優先承租。水產品喜陰不喜陽,魚塘上方往往需要加蓋遮陽板,而光伏電板恰好起到遮陽效果,每畝可省去養殖戶上千元成本。養殖業和光伏業相結合,不僅降低了光伏電站用地成本,也有助于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積累,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等問題。
瞅準光伏電站的旅游前景,宿州市還著手引入相關企業,依托“農光互補”“漁光互補”項目,發展休閑垂釣和農家樂,在全省率先開發以新能源為賣點的特色觀光農業。
農戶不掏錢 每年享“紅利” “光伏扶貧”引入新思路
農家屋頂不僅能遮風擋雨,還可改造為小型光伏電站,農戶只需花少量改造費用即可獲得持續的發電收益。如今,許多貧困農民正借助光伏扶貧項目脫貧致富。今年,宿州市極積探索政府與企業合作投資,由企業幫助農民統一建設光伏電站,讓貧困戶分文不掏,每年還坐享“紅利”。
“‘光伏扶貧’是深受群眾歡迎的扶貧項目,但在具體實施中存在諸多瓶頸。”宿州市招商部門一位人士說,一個裝機容量3000瓦的小型戶用光伏電站造價約為2.4萬元,按照有關政策,國家、省市和貧困戶各拿三分之一,但一些貧困戶拿不出資金;戶用光伏電站對貧困戶房屋的承重有一定要求,維護上有一定門檻,發電安全和發電收益也因戶而異;貧困戶脫貧致富以后,建在其屋頂的光伏電站需移交其他貧困戶,但實際可操作性較差。綜合這些因素,宿州市一些地區在反復論證的基礎上,不再分散建設戶用電站,而是與上規模的光伏企業合作投資,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運營、統一收益,實現企業、政府、貧困戶三方共贏。
按原先的方式,貧困戶將屋頂改造成電站,需一次投資8000元,正常情況下每年可獲約3000元的預期收益,而現在這筆費用由企業承擔,農民不掏分文,還可從企業獲得每年3000元固定收益。當貧困戶實現脫貧后,收益可轉至新確定的貧困戶。不僅如此,這種新的運作方式也讓政府的扶貧資金實現了保值增值。過去,地方政府在光伏扶貧項目中,一次性投入金額巨大的配套資金,往往效果不佳。今年起,埇橋區政府將這些扶貧資金入股光伏企業,企業按協議規定,一方面保證一定數量的貧困戶脫貧,一方面按政府的出資比例給予分紅,讓政府扶貧資金實現“滾雪球”。
為搶占新能源產業發展制高點,打造全省新能源應用示范基地,宿州市成立了產業推進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重大問題,建立縣處級干部包保項目制度,對企業進行“保姆式、管家式、顧問式”服務,新能源企業紛至沓來。今年9月,宿州首批新能源汽車在宿馬園區下線;總投資5億元的泗縣新能源設備制造產業園正在建設中;眾多垃圾發電廠、生物質能發電廠、水泥固棄物發電廠紛紛落戶,正在形成新能源產業集聚的良好態勢。
作者:何雪峰 來源:中安在線-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