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都是產業生態鏈中需要補齊的重要環節,只有完善生態鏈,建立活靈活現的生態圈,光伏才能實現產業轉型。
產業升級是使命
正因為存在諸多問題,梁志鵬指出,“十三五”光伏行業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實現產業升級。
“我國光伏制造產業規模很大,占到全球65%以上。但是我們算不算光伏產業最強國,目前還不好說。雖然目前我國光伏的市場競爭力很強,但未來可持續的競爭力是不是最強,現在也很難說。”梁志鵬表示,在“十三五”這一關鍵轉型期,光伏行業需要實現兩個轉變:一個是從規模擴展型發展到質量效益型發展的轉變,另一個是從高補貼政策依賴模式向低補貼競爭力模式轉變。
梁志鵬表示,政策要引導先進技術發展,不能好的、壞的一起上。他希望我國受制約的關鍵設備,能夠實現國產化,到2020年建立起全產業鏈的技術能力和全產業配套體系。
“我們現在嘗試做的,就是加大光伏領跑者示范基地的建設規模。”梁志鵬介紹說,“大同這個100萬千瓦的光伏領跑者示范基地已于2015年啟動,今年的目標是將光伏領跑者示范基地規模建設達到300萬千瓦以上,甚至更大一些。”
建立光伏領跑者示范基地的目的,則是為了給先進的制造企業提供專門的市場,為它們的先進產能保障市場。“我們希望先進的產能繼續擴大規模,把落后的產能淘汰掉,中間的部分可能現在是為了維持經營,但是每隔兩年都應該產業升級,這樣才能保持健康、可持續地發展。”梁志鵬表示。
就公司個體而言,謀求轉型升級也是解光伏電站運營之困的方法。從東方日升2015年年度業績公告中不難看出,其從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轉型意圖明顯,力圖將自己打造成光伏制造服務業企業。太平洋證券分析文章指出,從光伏制造業向制造服務(金融服務)業轉型,這也是“十三五”期間光伏行業的發展趨勢之一。
轉型生態鏈要完整
“如今的光伏產業發展就像一片草原的成長。”曾義解釋說,“我們在種草養羊的同時,可能忽略了還要引進兔子和狼。”
“美國的光伏產業發展之所以穩定有序,是因為其有完善的律師制度、會計制度、資本交易中心制度對產業進行規范和扶持。”曾義提到,政策、規章、制度等產業生態圈環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備的。
制度之外,光伏產業鏈本身面臨的挑戰也不小。對于光伏行業來說,目前最需要調整的就是快速適應行業在不同應用環境中的發展趨勢和挑戰。“我們真誠呼吁設計院、業主,客觀、全面地考慮電站使用環境的各種因素,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這才是光伏行業在未來五六年需要的一條更加精細化、針對化發展的健康道路。”曾義曾在光伏創新應用與土地有效利用分析研討會上指出。
能源互聯網的提出,使得與光伏產業相關的其他領域建設備受關注,微電網或許將成為能源行業的革命性顛覆。微電網是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促進分布式能源的大規模接入,充分滿足用戶對電能質量、供電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而國家政策和蓄電池成本兩大要素成為制約微電網廣泛推廣的瓶頸。
可見,光伏產業整個生態圈的建立還需要多方配合。梁志鵬則對分布式光伏的快速發展表示樂觀:“光伏可以和農業、建筑、生態保護結合,如果我們解決了土地立體利用的問題,土地資源釋放出來,在我國中東部地區有大量的光伏發電是可以開發的,接入電網也沒有問題。所以,光伏發電在‘十三五’后期會取得更大、更快的發展。”
作者:貢曉麗 來源:中國科學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