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需求側沒有奇跡發生,未來能源去產能的主要路徑,就剩下供給端壓縮這一條了。那么,煤炭、油氣、光伏、風電等領域,產業集中度都將進一步提升。
能源泡沫究竟幾何 1月26日,高端智庫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連續第8年在京發布《2015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報告預計,到2020年,中國煉油能力預計為8億噸/年左右,過剩煉油能力仍高達8000萬噸/年。
跟“日子還算好過”的油氣行業相比,煤炭產能過剩最具典型性。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2015年中國煤炭產能規模為57億噸,既使扣除停產礦井及未經核準項目,煤炭過剩產能仍達到9億噸左右。此外,煤炭行業前5家、前10家及前50家企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集中度仍相對較低,兼并重組將成為2016年煤炭行業趨勢所向。
一向被稱為“面多了加水、水多了添面”的電力行業,經濟下行期,需求不振,行業發展拐點已經浮現,裝機過剩局面或將維持相當一段時期。根據中電聯的統計數據,從2014年以來,全社會用電需求大幅下降。2015年,全社會用電量僅增長0.5%,創1974年以來年度最低水平。“十二五”時期,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長5.7%,比“十一五”時期回落5.4個百分點,電力消費換擋減速趨勢明顯。在此背景下,若中國通過環評審批的煤電項目合計2.83億千瓦煤電機組在2020年前全數投產,屆時煤電過剩產能將達到2億千瓦。
與此同時,新能源產能亦不樂觀。
以光伏為例。雖然光伏產業不久前被工信部移出了產能過剩的行業名冊,但新一輪過剩風險極有可能加速回潮。數據顯示,2015年光伏累計裝機量躍居全球第一;今年新增規模也不少。但其中分化跡象明顯:有規模、品牌、技術的組件企業訂單飽滿,中小企業接單困難,大部分用于代工或為自身電站提供產品。上游多晶硅企業的日子更不好過,在全球光伏市場季節性變化下,多晶硅產品承壓也較其他環節為重,價格一路下跌,多數企業仍虧損。市場人士分析,瘋狂擴產后的2016年,價格戰或被再次祭起,結果“剩”者為王。此外,隨著產業集中度的提升,行業可能步入“寡頭時代”。
為供給側改革開出五大藥方 2016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為年內的能源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出五大藥方:
——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發展風電和太陽能,推動第一批100萬千瓦左右規模的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2016年力爭風電新增裝機2000萬千瓦以上,光伏發電新增裝機1500萬千瓦以上。積極發展水電,加快推進西南水電基地建設。安全高效發展核電,穩妥推進一批新的沿海核電項目核準建設,開工建設CAP1400示范工程,推動“華龍一號”技術進一步融合。積極推動地熱能、生物質能發展。
——科學有序開發化石能源。有序發展煤電,有效控制煤電產能規模,優化空間布局,加大力度、提高標準,淘汰火電落后產能。加強煤炭產業調控,努力化解煤炭過剩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科學規劃煤炭開發布局。適度加快常規油氣勘探開發,實現常規油氣增儲穩產上產。積極開發非常規油氣資源,推進煤礦氣權礦權統一,突破頁巖氣、煤層氣發展瓶頸,推動實現大規模開發利用。
作者:瞿劍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