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中國光伏應用第一城”的方向,合肥“光伏戰艦”正全速前行。
2013年,我市開始實施“光伏下鄉扶貧工程”,在全市選擇100戶貧困家庭進行試點,由財政出資為每戶建設1個裝機容量3kW的家庭分布式光伏發電站,接入戶用配電設備,實現并網發電。從2014年開始,我市提出每年光伏下鄉扶貧不少于200戶。
據市扶貧辦對100戶光伏電站運營的調查,從2014年2月份到2014年12月底,這些光伏電站為貧困戶增加現金收入21萬元,戶均增收2100元。
作為合肥光伏應用的大膽探索,光伏下鄉扶貧工程創造性地將光伏應用與扶貧開發結合在一起,讓農村貧困戶有了“造血”功能,賦予了他們改變自身命運的能力。
作為一項具有“造血”功能的扶貧舉措,今年我市將加大光伏扶貧的力度,并把光伏扶貧作為資產收益扶貧的新模式,確保2016年實現未納入低保的“三無”特困戶和重點貧困村光伏電站“兩個全覆蓋”。據了解,今年我市計劃投入4500萬元,完成剩余1800多戶“三無”特困戶光伏電站建設;計劃投入1800萬元,完成66個貧困村的村級光伏電站建設。
自2013年創新推出光伏下鄉扶貧工程以來,光伏扶貧已成為合肥創新扶貧開發機制的一個品牌,并被國務院扶貧辦作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在全國范圍加以推廣實施。
拓展應用,不斷開辟光伏應用新領域 以應用促發展,是合肥光伏產業迅速崛起的成功經驗。不斷拓展應用領域、創新應用方式讓合肥光伏產業短時間內取得快速發展。
向屋頂要空間。2013年底,合肥百大集團與陽光電源簽約,在百大周谷堆大興農產品國際物流園建筑屋頂上,建設一座15.53MW的太陽能屋頂光伏電站。項目建成后,一舉成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商用屋頂光伏電站。
向魚塘要空間。去年10月,我市肥東縣陷湖陂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開工建設,建成后將成為我省最大的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
向路燈要空間。在高新區,首批建筑一體化太陽能環衛驛站已經投入使用。據統計,每間環衛用房系統年平均發電量可達到1200kWh以上,基本能夠滿足環衛工人燒水、熱飯等需求,而且只要蓄電一天就能照明一周。此外,我市還積極推動環巢湖太陽能路燈項目建設,為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建設增添新的亮點。
在創新應用方式的同時,我市還創新扶持舉措。
去年7月1日,陽光電源首家家庭電站專賣店在合肥長豐縣崗集鎮正式開業,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全面了解光伏發電、體驗“讓屋頂賺錢”。更受市民歡迎的是,陽光電源還在金融模式上進行了創新,在合肥市首推“銀企保”金融模式,引進銀行提供專項貸款,農戶只需支付3000元就可以輕松建電站,極大地減輕了群眾投資壓力。
我市牽頭設立“家庭光伏電站貸款信用保證資金池”,打通農村光伏“戶企合作”模式中的“最后一公里”。
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市光伏電站并網規模達533.77MW,位居全國省會城市首位。
記者手記 無論是個人屋頂的家庭光伏電站,還是企業房頂的大面積光伏電站,抑或是地面上的漁光互補電站,在合肥,你會發現光伏電站無處不在。
以打造“中國光伏應用第一城”為目標,合肥不斷拓展光伏應用領域,創新光伏應用方式,光伏應用之路越走越寬。以應用促發展,合肥光伏產業在大范圍應用的推動下駛上發展快車道。晶澳太陽能、海潤光伏、陽光電源……一大批光伏產業明星企業在合肥集聚,推動產業快速發展。即使在2012、2013年歐盟對華進行光伏“雙反”,光伏產業面臨發展困境時,我市光伏產業依然堅挺。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領企業走出去,到甘肅、新疆等地進行推廣,開拓國內市場減輕外銷壓力。
合肥發展光伏產業的經驗表明,正是依靠應用帶動生產,光伏產業才實現了快速健康發展,具備抵御外部風險的堅強“體魄”。反之,產業的快速成長也促進了應用的進一步拓展,兩者形成良性互動。
作者:王倩 來源:合肥在線-合肥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