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跨區域服務的大能源公司模式。現在可再生能源行業里的大能源公司,主要經營風電場或光伏電站,從政策及技術發展趨勢來講,他們可以做“區域電力供應商”,經營區域內的不同電源,甚至和常規能源結合并涉足電力系統。然后,再發展到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及至最終實現100%可再生能源。
再往后,他們將發展為“區域能源供應商”,就是在區域電力供應商的基礎上,綜合考慮電、氣、熱/電動汽車、物聯網、節能等的應用。
二是服務于不同城鎮區域、鄉村等單元的中小型公司的發展模式,這也是國家非常鼓勵的一種模式。對于一些分布式發展商來說,下一步就很有可能成為這樣的“獨立電力供應商”。然后,從技術趨勢上來說,再向下發展就有可能成為所謂的“綜合的能源供應商”。比如在一個小區里,包括多能源資源互補(包括垃圾、廢水等)的系統,冷熱電綜合利用。
這種模式,發展到此,已經是一個很大的能源供應商平臺。這個平臺再向下延伸,我稱其為“綜合物業服務商”。現在能源互聯網有一種技術,就是所謂的負荷響應技術,就是每個單位——比如“戶”,每戶的每個用電器具、每個插頭,都可以控制起來。因此,有了這個平臺以后,除了能源以外,還可以做很多其他方面的事。
我個人堅信,分布式會按照這個方向去發展。
《太陽能發電》雜志:就具體的光伏技術而言,您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我國光伏產業最大的風險,是現有技術路線遠遠還未到定型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理解這一觀點?
許洪華:就光伏電池而言,無論是從技術路線還是到種類,這些年一直都存在著很多爭議。從技術研究的角度,各種技術路線都在并行向前,而已經產業化、批量化生產的電池技術種類也不在少數。
從大的種類上來說,簡單分類就有晶硅電池、薄膜電池、聚光電池、新型電池等。這種分類不一定科學,因為砷化鎵也是一種薄膜,而且薄膜里還有好幾種技術路 線。
晶硅電池從技術路線上又分單晶、多晶,而單晶和多晶里又有一些細分,特別是高效電池領域,包括N型、P型以及HIT、IBC,等等。包括不同技術和工藝,也都還在進展。還包括技術跨界,比如現在有人提出晶硅和鈣鈦礦電池結合,據說效率已達到25%以上了。
也就是說,從這些仍在快速發展的技術路線以及流派上來看,目前還不能輕易判斷哪一種電池技術今后一定就是主流。包括現在已經商業化了的電池技術,也沒有誰真正形成了壟斷性的地位。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企業,也沒有占據整個市場10%以上的份額。
我個人認為,背后的原因,就是因為各個技術流派的技術進步空間都還很大。
比如,你達到了一個效率或目標,我很快也達到了,但是達到的路徑可能不是一樣的,很可能你改進的是這個環節,而我改進的是那個環節。這就說明,即使這些已經產業化的電池技術路線,也都還有很大的進步潛力。
所以,包括現有的已經商業化的幾種電池技術,包括薄膜中碲化鎘、銅銦鎵硒、晶體硅等主要的幾種技術路線,在產業已發展到這種規模的時候,都還在持續進步,一是效率還在提高,二是成本還在持續下降。
對于新的技術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門檻。而對于整個產業來說,這也正是最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