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發電》雜志:您認為現階段是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的相持階段,那么,在這個相持階段,兩者應該如何相處呢?
許洪華:在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并存期,或者說過渡期的能源架構選擇,與每項技術的發展水平、經濟性等因素密切相關,現在又增加了一個很強的約束因素,就是環境和氣候的約束。
至少,現階段來說,還不能沒有煤電,這幾乎是全世界的共識。而在現有的火電沒有到其壽命期的時候,也很難棄之不用,也不應該棄之不用。
起碼來說,現在還是化石能源時代,未來一定是可再生能源時代,這之間的共存期需要持續系統的研究和實踐。對于相持期兩者的關系,我最贊同德國人提的能源轉型方案。
首先,在德國能源轉型的十二個見解中,第一個就認定風能和太陽能決定一切。
另外則是對過渡期的理解和安排,一是確定會放棄核電和煤電,二是把煤電變成一個調節手段。也就是說,可再生能源是最大的和最主要的,其他能源都得適應我,都只能從怎么滿足我可再生能源的最大規模接入、最低成本接入等角度來安排。
我覺得,我們也應該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問題,考慮怎么去對電力體系作出一些調整,來適應可再生能源的特點。
《太陽能發電》雜志:光伏會成為未來的主要能源嗎?
許洪華:完全有可能。我覺得,思考這個問題,需要以終為始的思維方式。中間這一段怎么發展,不去爭論,我們來看一看最終未來的能源架構到底是什么樣子?
現在有兩種比較極端的思路,一個是全球能源互聯網,另一個則認為不再需要電網。我個人更傾向于認為是分布式能源和大電網、大能源網的融合。
在目前的技術視野范圍內,從資源量和徹底解決人類能源需求的角度來看,我個人認為最終的解決方案就兩個,一個是太陽能,一個是核能。其他可再生能源,包括風能、生物質能、海洋能,也都很好,但從資源量來看,沒有一個可以滿足人類未來的需求。
而核能,則風險實在很大。
而在太陽光伏發電技術中,到底哪一種技術路線最可能成為主導,我們不妨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考慮。
首先是成本,也就是技術經濟性;其次是效率,第三是可靠性和穩定性;第四是材料、資源的可獲得性;第五是對環境的友好性。
從目前已經商業化的電池技術來看,這五項條件都符合的,只有晶體硅光伏技術。按這條技術路線往下走,你會發現,無論是技術、經濟、資源量,還是與環境、電網、用電戶的關系,都看不到有任何風險,好像也沒有什么難題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而從人類大利益的角度來說,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利用,已是必然方向。但在這個過程中,不要違背常理和常識,也不要指望某種技術或方法一上來就能解決全世界的所有問題。遵循規律,按規矩來,踏踏實實的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解決,則前途必定光明。
許洪華簡介:
北京科諾偉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太陽能發電研究示范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風能利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863后續能源主題專家、可再生能源領域重點/重大項目專家組組長、可再生能源與氫能技術重點專項專家組召集人,國際能源署光伏系統項目(IEA PVPS)執委會中國專家,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曾任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副所長、第二屆國家能源咨詢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創業板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全國風力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等。
自1988年起,從事光伏電站設計集成及控制逆變技術,大型風電機組電氣控制技術,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與微能源系統集成及關鍵設備,以及可再生能源技術經濟評價和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