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漢能控股集團去年獲得中國國家專項建設基金6.36億元人民幣貸款,這也是光伏行業中第一個、也是迄今唯一獲得國家專項建設基金的項目。從資金到位到對外公布,時間差算起來有半年左右,漢能控股一直沒有對外公布,反映了民營企業在獲國家資金支持方面,持較為謹慎態度。 事實上國家專項建設基金設立的意義重大。國家專項建設基金是國家在積
用薄膜發電技術推動供給側改革 許多人持有這樣的印象:中國光伏產業的春天還沒有到來,中國的晶硅太陽能發電的產能就已經過剩了。
“2020年光伏發電規模目標已明確從之前的1億千瓦上調50%到1.5億千瓦。”在2015年10月13日召開的中國光伏大會暨展覽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處處長董秀芬透露。
這樣的一個光伏發電目標似乎也預示著,中國的光伏產業的春天正在過來。
事實上,大干快上的晶硅發電產能在中國存在著過剩現象,這也是造成金融機構對整個光伏產業持“敬而遠之”的態度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技術的敏感性,金融機構向來是滯后的。
在麻省理工的《太陽能的未來》中談到,在美國,光伏系統的非模塊或平衡系統(BOS)成本占到太陽能地面電站價格的65%,在普通住宅使用的屋頂太陽能方面,BOS更是占到85%的成本。薄膜技術是在玻璃、塑料或金屬等基底上沉積上一層或多層很薄的光伏材料,這種工藝可以減少系統的材料使用,降低制造支出。所以薄膜技術是太陽能實現成本大幅下降的最可能途徑。
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企業,也是全球薄膜太陽能技術領先的漢能集團,其領導人李河君創造性的提出了“移動能源+”戰略,其在2016年三月份談到“供給側改革時,說到在太陽能發電領域,薄膜發電的技術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太陽能無處不在,這也決定了太陽能發電具有移動性。薄膜發電以其輕柔薄及弱光性等特質,薄膜發電的芯片能夠廣泛地被用在電動汽車、無人機、手機、戶外用品、航天器等領域,最終形成用電供電一體化的集成終端產品。”李河君這樣表示。
全太陽能動力汽車將顛覆電動車依賴充電樁方式,掀起行業風暴 作為移動能源的應用,漢能第一輛全太陽能動力汽車曾在2015年10月北京的“雙創周”上亮相,著實吸引了一下人們的眼球,連參加“雙創周”的克強總理也駐足觀看詢問。
據悉,漢能集團將在2016年7月2號正式對外發布“全太陽能動力汽車”,據悉投入巨額資金打造的該車主要依靠太陽能電力驅動,是可駕乘的“動態”實樣車。可見,漢能的太陽能動力汽車已經不再停留在概念上。
在早前關于第一輛漢能太陽能汽車的描繪中,這款車的前艙蓋、頂部以及尾部均大面積鋪設太陽能電池,并且前艙蓋可延伸拓展太陽能電池使用面積,最大有效面積達到6平方米,這款車每年依靠所獲取的太陽能電力,能夠滿足城市一般家庭車輛年出行2萬公里量的基本要求,但其車輛參數細節目前不得而知,值得期待。
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經超過40萬輛,預計到2020年,全球電動汽車保有量將達到500萬-1000萬輛。2014年中國銷售新能源7.5萬輛,較2013年增長3.2倍,是全球第二大新能源車市場。而太陽能全動力汽車的加入,對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而言,又是一個大大的提升。
“太陽能全動力汽車的推出,主要還是得益于薄膜太陽能發電技術的不斷進步,伴隨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降低和商業化的量產,走進普通家庭并不遙遠。”漢能控股主管汽車業務的副總裁高衛民介紹說。
據悉,目前,漢能的銅銦鎵硒(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最高轉換效率達到17.3%,砷化鎵(GaAs)電池的轉換效率最高達到31.6%,均為全球第一,這也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什么是核心技術?真正的核心技術就是告訴你你也做不到的技術”漢能控股董事會主席李河君自己對核心技術的理解。隨著大規模市場應用、技術工藝的提升優化和裝備國產化,薄膜太陽能發電產品的成本將快速下降,其相隨的光伏應用產品走進普通百姓家庭和生活,才是中國光伏產業的福音。
作者: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