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保爾森基金會發布《風光無“限”——助力京津冀可再生能源的領軍之旅》報告。
突破區域內部傳輸瓶頸 根據報告,在地理距離和可再生能源需求占比方面,京津冀地區與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和德國相似,可將二者作為參考。這兩個國際案例都說明,通過正確的區域性試點和政策引導,將可再生能源棄電率降至1%是完全有可能的。
報告建議,京津冀地區應該設定一個合理的可再生能源棄電率,包括量化目標和明確的時間表。
具體來說,加強可再生能源豐富地區的電力外送能力,建設專用輸配電線路,以提高整個京津冀地區的可再生能源并網率;突破區域內部的傳輸瓶頸,尤其是張家口與北京、天津這類大城市間的輸電瓶頸;通過進一步分析,確定合理的棄電率目標。從德國和德州的案例來看,京津冀地區有望在2022年前將棄電率降至3%以下。
其次,報告還建議借鑒其它地區快速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經驗,京津冀地區要將輸配電范圍擴大到整個地區,就應該提升區域內部的輸配電能力,而不是提高各地自身的消納能力。
莫爭春解釋,原則上,區域輸電能力的提升要與可再生能源的增長保持一致,并通過收取電費回收成本。
“在德國也是這樣,我們不得不快速擴大配電系統。在現有配電網發達的地區,新投資壓力較小,通過采用最新技術,條件良好的配電網還可以改造成智能配電網,擴大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規模,也避免了一些高昂的輸電項目投資。”德國能源署署長Andreas Kuhlmann表示。
作者:王爾德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