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攻堅時期,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最后窗口期,要實現既定目標,只能走低碳發展之路,別無選擇。
技術創新能夠顯著提高能源利用率
記者:作為關乎國計民生的能源行業,需要科學創新的推動和引領。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下發了《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您認為,現階段我國風電在科技創新上取得的重大進展有哪些?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并向新能源開發更深領域拓展?
秦海巖:近幾年,我國風電市場發展勢頭迅猛,風電技術不斷創新、趨于成熟,并呈現出以下趨勢:首先,風電機組功率和風輪直徑有逐年擴大之勢,多兆瓦級風電機組的研發進程加快;其次,風電機組在設計方面更加智能化和細分化,研發出了很多適合不同環境氣候條件的定制化機組;第三,直驅型風電機組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第四,大型海上風電機組技術發展迅猛,已有多款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產品研發出來并投入商用。
關于技術創新是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我可以舉個例子:之前,行業普遍認為,風速低于6米/秒的資源區不具備經濟開發價值。但是,通過“十二五”期間的技術創新,葉輪直徑的加大、翼型效率的提升、控制策略的智能化、超高塔筒的應用以及微觀選址的精細化等技術發展,提高了機組的利用效率,使低風速資源也具備了經濟開發價值。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能夠在工業、交通、建筑、電力四個能源消耗重點領域,創造性地把技術結合起來的一種綜合性設計方案以及新型商業模式和競爭策略,這四大領域相互作用的影響會遠遠超過各部分簡單相加,因為這是一種革命性的重組。
“可再生能源發電比火電貴”這種說法并不公平
記者:在第十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上,我國能源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技術進步和各方面成本下降,2020年風電光伏基本可以實現平價上網。您認為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努力?
秦海巖:目前提到風電平價上網的問題時,很多人都是拿風電價格與火電相比,他們認為可再生能源發電比火電貴。其實這種比較并不公平,因為火電價格并不是其完全成本的體現。據權威機構測算,加上環境污染、健康損害等外部性成本,火電的完全成本是現行火電價格的2到3倍。但在火電外部成本沒有內部化的情況下,可再生能源電力目前還不可能在市場上與火電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只能靠補貼支持———確切地說,是對可再生能源外部性價值的一種補償。比如,建立綠色證書交易制度,要求火電企業購買綠色證書,就是一種將其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的手段。
目前,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高于常規能源發電平均上網電價的差額部分,是通過在全國范圍對銷售電量征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籌集的。從2006年至今,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從最初的每千瓦時0.1分錢提高至1.9分錢,但電價附加標準的提高始終滯后于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需求。到2015年底,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累計缺口400多億元。導致以上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作為可再生能源補貼重要來源的電價附加,目前征收額度標準不夠,征收標準每次調整手續繁復,周期很長,還存在很大爭議。另一方面是因為電價附加并不能按時足額征收上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一些補貼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
解決這些現存的問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手。首先,建立健全市場化電力體制和市場機制。其次,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進展,要完善補貼方式。按照電改的方向,電價會逐步取消政府定價,形成以市場為基礎的價格形成機制,現在政府制定的火電標桿電價會逐步取消,所以目前在火電標桿電價基礎上的補貼方式,需要進行相應調整。同時,引導企業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加速技術創新。最后,需要合適的激勵機制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確保成本效益最佳的技術方案得到優先使用。這樣才能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健康持續發展。
作者:張棟鈞 來源:中國電力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