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天津的信息稱,2016年夏季,預計天津電網最大負荷1300萬千瓦,同比增長0.6%。如出現連續高溫高濕天氣,預計達1340萬千瓦,同比增3.7%。京津唐電網預測最大負荷5500萬千瓦,同比增長1.4%。整體來看,京津唐及天津電網度夏期間電力供需總體平衡。
廣州方面,6月3日,該地區負荷一次創歷史新高,最高負荷達到1515萬千瓦,同比2015年同期最高負荷增長10.6%,負荷高峰比往年提前一個月到來,對廣州電網提出了嚴峻考驗。
不過,隨著220千伏木凱甲乙線、永福站等重點工程的投產,長期以來困擾廣州電網主網“卡脖子”問題基本解決,度夏期間能夠滿足用電需求。
巔峰已過?
其實,對于今年各地雖然用電屢創新高,但用電需求基本能夠滿足的情況,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近一兩年,受宏觀經濟整體放緩影響,原本作為用電主力的第二產業用電量已經出現頹勢。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數據顯示,前5個月,全社會用電量2282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7%,增速比去年同期回升1.7個百分點。但其中,第二產業的用電量增速只有0.4%。
受夏季高溫天氣影響,居民生活以及第三產業的用電量雖然出現相對較大的增幅,但其用電需求能否全部釋放,正受到配電網等方面的制約。
以深圳為例,目前深圳電網共有534條線路、106臺主變處于重過載狀態,線路負載率最高達到109%,寶安、光明、龍華、福田等局部地區電網重過載嚴重。
而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除了高溫天氣影響外,更主要因素是變電站“落地難”、配網改造受阻兩大難題。
基于各種因素來看,在整體經濟放緩趨勢已成定局,以及現有電力裝機容量已出現過剩的情況下,支撐光伏高速發展的驅動因素還剩多少,值得關注。
稍作分析不難發現,這兩年,光伏裝機之所以獲得高速發展,除了國家層面的支撐外,地方政府則是另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包括在土地、額外的電價補貼等方面的扶持。
而根據稍早出臺的光伏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措施,地方政府還需要為光伏的優先發電以及限電負責。在包括火電之內的各種電源對發電權的爭奪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如何協調不同的利益,以及如何取舍,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