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6年新獲批的國家領跑基地開始陸續發布招標文件。據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透露,隨著今后領跑基地的申報越來越多,未來在選擇審批領跑基地的過程中將引入競爭機制,選擇能真正推動技術進步、度電成本降低的地區實施領跑基地建設。
單晶為何在大同基地受寵
在多晶仍然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背景下,單晶組件為何在領跑者計劃中有獨特優勢?為何越來越炙手可熱?
一種分析認為,根據領跑基地規定,多晶組件轉換效率需達16.5%,單晶轉換效率則是17%以上。以目前單晶組件的實際情況看,80%的單晶生產商都能滿足這一轉換要求;也有分析稱,具體來說單晶組件中有大量的高效新技術產品被應用,而多晶的亮點卻不多。以晶澳太陽能為例,其在領跑者計劃中供應了150MW的PERCIUM高效單晶組件(PERC技術),英利供應了50MW的N型雙玻、雙面發電組件,合計達200MW。而多晶高效新技術產品僅有晶澳的17MW潤秀組件(黑硅技術)、日托11MW的MWT技術組件,合計僅28MW。晶澳2013年10月推出了PERCIUM組件,2014年6月量產,是全球最早推出和量產PERC技術產品的企業之一,英利則是在2011年底推出了N型單晶組件。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測,今年下半年,PERC電池產能將快速增長。由于PERC僅需增加兩道工藝,技改成本低(每條產線增加的成本不超過600萬美元),生產成本增加少(0.04美元/W),效率提升顯著。除了臺灣地區廠商,中國大陸晶澳、阿特斯、晶科、天合、德國Solarworld、韓國HanwhaQCELLS等都陸續增加PERC產能,2016年PERC總產能預計達13.3GW(增長75%)。
由于多晶PERC需搭配黑硅技術才能達到最佳發電效益,相比之下,單晶PERC更具效率與成本優勢,因此后市十分看好。
單晶or多晶?并非零和游戲
今年以來,全產業鏈各環節均加大了單晶產能的擴張,主流電池組件廠商如天合、阿特斯、晶科、晶澳、韓華等均有大幅將多晶電池線改為單晶電池線的計劃且正在實施中;7月下旬,中盛光電與隆基股份的合作更是造就了第二家主打單晶產品的組件廠商;就連一向較為低調的晶澳也宣布,公司截至今年7月中旬單晶產品累計出貨達到7吉瓦,是真正的“單晶帝”。據晶澳相關負責人介紹,晶澳是全球最早研發單晶PERC技術的企業之一,同時還已經將公布的高轉換效率應用到了實際生產線。
據有關統計數據,單晶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已由之前的不到5%,提升到2015年的15%,2016年有望挑戰25%-30%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單晶已經成為了眼下備受關注的亮點,但市場上對于多晶和單晶的一些技術爭議從未間斷。
雖然在組件發電量一致的前提下,單晶效率略高,會為業主節約成本,但由于多晶組件和電池、硅片技術本身也在不斷提升,多晶價格持續下滑后,總的系統成本也會隨之下降。據了解,多晶企業會盡快采用金剛線切片技術、降低切片成本;開發適用于PERC電池技術的多晶硅片,更大的鑄錠和連續加料也將進一步降低硅片成本。
“單晶和多晶的競爭不是零和游戲,兩者相互促進技術提升,將有利于整個光伏行業更早實現平價上網。”上述業內人士說。
作者:成思思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