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細血管亟待打通
不過,隨著眾多源自西部的大容量的電網的建成投運,作為用電端的電力接受能力卻正在經受考驗。
有業內人士就表示,特高壓運行實踐表明:交流電網規模必須與直流容量相匹配,才能承受大容量直流閉鎖帶來的頻率沖擊;交流網架強度必須達到一定水平,才能承受直流故障擾動帶來的巨大功率沖擊。相對于直流的大容量輸送,交流電網發展滯后,現有交流電網規模和強度不足以支撐直流大規模運行,大電網運行風險始終存在。而解決“強直弱交”問題的關鍵在于強化交流電網建設,使之與直流容量、規模相匹配。當前,國家電網正積極構建堅強的東、西部同步電網,實現電網全面優化升級,服務國家清潔能源發展戰略。
與之相對應的是,用電端電網以及配電的接受能力不足,正令整個行業呈現出一種較為奇特的現象,一邊是發電機組較大幅度的閑置,一邊是部分地區仍然存在缺電或用電高峰時頻繁停電的情形。
來自溫州的數據顯示,受近日持續高溫天氣影響,溫州電網系統負荷創出歷史新高,預計未來主網負荷仍將有所增長,夏季主網最大負荷需求將達到730萬千瓦,但全市電網供需平衡,基本上不會出現拉閘限電。
但另一方面,盡管整體上不會出現電源性缺電,但如果今夏持續高溫少雨,局部結構性缺電將會顯現,主要出現在樂清、永強、蒼南片區。
無獨有偶,陜西省的信息也顯示,由于一些變輸電線路工程因施工受阻,未在迎峰度夏前投運,導致供電能力無法滿足要求,存在負荷受限情況。迎峰度夏期間,陜西將有47座110千伏變電站、11座35千伏變電站負載率超過90%、25座330千伏變電站重載(負載率70%以上),重載主變58臺,高溫大負荷運行情況下,存在過載限電風險。
搜索各地的媒體報道不難發現,類似溫州、陜西這種情況并不在少數。盡管整體電力供應相對充足,但在高溫天氣時,普遍性的出現頻繁停電以及變電站負載的情況。
如何更加經濟性的解決這種“動脈”與“毛細血管”不匹配的問題,顯然成為下一步電網升級的關鍵。(張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