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的定義,綠色金融是指能產生環境效益從而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投融資活動。在中國的倡議下,綠色金融成為G20杭州峰會的重要議題。
原標題:綠色金融急盼可行商業模式跟進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高翔
按照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的定義,綠色金融是指能產生環境效益從而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投融資活動。在中國的倡議下,綠色金融成為G20杭州峰會的重要議題。
盡管綠色金融已獲得了廣泛關注,但全球范圍內的綠色投資還遠遠不足。但在有綠色信貸的國家,只有5%到10%的貸款是綠色貸款,全球只有不到1%的債券是貼標的綠色債券。
記者獲悉,中國已建立了“綠色信貸指標體系”,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也發布了本國綠色債券界定的標準,從2016年年初到現在,中國發行的綠色債券已近1200億元人民幣,占全球同期發行的綠色債券的45%,但事實上,由于收益率較低,綠色債券并未受到投資人的熱捧,一些市場人士將其戲稱為“情懷債”。
如何將情懷轉變為切實可行的商業模式?如何使曲高和寡的專業概念深入人心并落實到具體行動?綠色金融正在漫漫長路上下求索。
面臨五大挑戰
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經過研究對其發展提出了五大挑戰。
該小組提出,綠色金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有效地將環境外部性內部化。在8月27日召開的首屆“天津綠色金融論壇”上,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解釋說,比如你投資一個清潔能源項目,方圓300公里的居民都能受益,但這些人并不付錢給你,因此這一“正外部性”就沒有被內部化。
一位地方銀監局人士透露:“我所在的市前段時間建了一個發電廠,銀行貸款也下來了,后來想加一個脫硫脫硝項目,希望追加3000萬元貸款。但銀行覺得這對企業來說就是成本,沒有收益,最后這個項目就沒有上。”
第二大挑戰,是期限錯配。很多綠色項目是中長期項目,但很多國家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這就存在期限錯配問題。
第三大挑戰,是綠色定義的缺失。什么是綠色金融活動?什么是綠色金融產品?缺乏對綠色金融活動和產品的清晰定義,投資者、企業和銀行就難以識別綠色投資的機會或標的,還可能阻礙環境風險管理、企業溝通和政策設計。
第四大挑戰,是信息不對稱。馬駿解釋說,投資者怎么判斷一家企業是深綠、淺綠、不綠甚至是棕色的呢?如果企業不披露環境信息,會增加投資者對綠色資產的“搜索成本”。
第五大挑戰,是缺乏對環境風險的分析能力。銀行和機構投資者,容易高估綠色項目未來的風險,低估棕色項目未來的風險。
作者:高翔 來源: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