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之后,我國能源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在經濟實現重大飛躍的同時,許多問題也在慢慢積蓄,環境治理問題尤其凸顯。
原標題:綠色發展背景下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
來源: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作者:開夢丹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能源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在經濟實現重大飛躍的同時,許多問題也在慢慢積蓄,環境治理問題尤其凸顯。
國家統計局1月19日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2015中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67.67萬億元,在世界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但是,中國的環境問題仍相當嚴峻。對于霧霾,以北京為例:今年1月4日北京市環保局通報,2015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80.6微克/立方米,超出國家標準1.3倍;2015年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僅186天,占全年天數的51%;2015年重污染共46天,占13%。如今,霧霾愈發引起人們的關注,霧霾的真正成因尚無定論,但是霧霾的治理、環境的優化絕對不能僅僅依靠“等風來”,而應該主動出擊。除霧霾問題外,化石能源在開采的過程中可能會伴隨水資源的污染、植被的破壞,在燃燒時產生溫室氣體,污染大氣。習近平主席曾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所以,我們應當在經濟發展搞上去的同時,將環境問題搞下來,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兩不誤,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十三五”規劃中指出,“綠色經濟發展”是“綠色發展”的基礎,也就是說一方面經濟要環保,另一方面環保要經濟。化石能源在開采時,那些容易開采且質量高的總是首先被開采出來,然后才是難采的且質量低的,即為“先易后難”“先好后壞”,而在整個過程中,其凈能源供給量也往往呈現出先上升后逐漸下降的趨勢。目前,伴隨著易采能源資源的減少,其凈能源產出已經進入了下降階段,且在未來的一個時期內,化石能源凈能源供應量將繼續呈現下降的趨勢。然而,與下降的凈能源產出相比,人類對化石能源的需求量卻在逐漸增加,盡管其需求增速在近年來隨著經濟形勢的放緩而減小。與此同時,化石能源的長期使用已經對環境造成了顯著的影響,如當今的氣候變化問題,而伴隨著高質量能源資源的減少,以及大量低品質能源資源的開發,其對環境的影響將進一步增加。在意識到環境問題之前,我國對于化石能源利用的價值評估主要是從經濟學的視角出發,以金錢的形式來衡量,即經濟效益,對環境外部性和生態影響考慮不足,更沒有系統性地統籌整個能源流。但是隨著化石能源的開采,環境問題逐漸敲響警鐘,威脅到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們才逐漸認識到生態效益的重要性。經濟的發展需要能源,但同時,人類的生存也離不開健康的環境。如何在能源品質下降、凈能源產出下降、單位能源產出對環境影響增大的背景下進行資源開發決策,僅僅利用經濟學原理是不夠的。化石能源從開采到投入使用等過程中可能會對環境造成毀滅性、不可逆的危害,在提倡綠色發展的背景下,要轉變化石能源價值衡量方式。在對化石能源的價值進行評估時,不僅要考慮到經濟性,其為國家GDP做出多少貢獻,還應從整個能源流、物質流的角度出發,衡量其環境外部性,對能源價值進行綜合測度。
我國是化石能源消費大國,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支撐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在巴黎氣候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提出,在2030年左右要爭取達到碳排放的峰值,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為此,轉變能源結構,實行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勢在必行。
然而,轉變能源結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政策的引導下過渡轉型。從全球來看,各個國家能源轉型的基本趨勢是降低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費比重,逐漸實現從高碳能源向低碳可再生能源的轉變。
我國一直是以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為主要能源,隨著化石能源的不斷開采,其能源供給逐漸減少,制約經濟發展。研究表明,中國的石油將在2025年前后達到產量峰值,天然氣將在2040年達到產量峰值,煤炭將在今年達到產量峰值。在環境污染和能源供應量的雙重約束下,在經濟發展的需求下,要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對于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要穩中求進,以化石能源為支撐,逐漸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一項新技術的推廣與使用往往是與國家政策分不開的。從長期來看,可再生能源的環境外部性是可持續的,符合中國新常態的背景,為克服可再生能源發展阻力的問題,政府可以給予可再生能源行業補貼,以鼓勵更多的企業投資發展新能源。
但是,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僅僅依靠政府的高額補貼是遠遠不夠的,要拓寬可再生能源資金來源渠道,并且加強資金管理,實現資金的優化配置,最終實現資金使用的效用最大化。若要實現可再生能源的長期健康發展,要從根本上入手,開發新技術,降低可再生能源的生產與使用成本,使得高成本不再是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瓶頸。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棄風棄電問題嚴峻,成為阻礙可再生能源發展動力的另一問題,國家出臺的《可再生能源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辦法》能夠很好地緩解這一問題,所以,政府應更好地協調各種電力來源之間的關系,切實保證該管理辦法的實施,確保可再生能源健康發展。
(開夢丹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碩士研究生。馮連勇為該校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開夢丹 來源: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