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社會生產生活諸多要素的基礎,“互聯網+”則讓能源各種類、各環節之間告別孤立、割裂狀態,互聯互通。在世界經濟轉型升級需要新的突破口與增長點的背景下,能源科技革命蓄勢待發,能源互聯網成為加速能源科技革命的助推器。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三化”“兩結合”加快能源互聯網落地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李惠鈺
能源是社會生產生活諸多要素的基礎,“互聯網+”則讓能源各種類、各環節之間告別孤立、割裂狀態,互聯互通。在世界經濟轉型升級需要新的突破口與增長點的背景下,能源科技革命蓄勢待發,能源互聯網成為加速能源科技革命的助推器。
當前各國都在抓緊布局能源互聯網建設,中國也處于產業化初級階段。為共同探索構建能源互聯網生態新模式,日前,2016中國能源互聯網大會暨智慧能源產業博覽會在秦皇島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會上指出,能源互聯網發展的趨勢是“三化”,即電氣化、低碳化和智能化;途徑是“兩個結合”,即將分布式與集中式相結合,將橫向的多能互補和縱向的能源“源、網、荷、儲、用”優化結合。
“眾多先進的傳感器、控制和軟件應用程序、大數據技術等,將能源生產端、傳輸端、消費端數以億計的設備、機器、系統連接起來,形成能源互聯網的物聯基礎。”杜祥琬說。
趨勢是“三化”
“能源互聯網”這一概念最初是由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提出,它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安全、經濟、高效、低碳、共享”的能源體系,最終實現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國務院確定的“互聯網+智慧能源”指導方針不斷發力,“能源互聯網生態新模式”即將開啟。
對于能源互聯網,在杜祥琬看來,其呈現出電氣化、低碳化和智能化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電氣化目前已經是業界共識的大方向,不僅是在能源互聯網,也是中國能源戰略發展的主要方向。
“在終端能源當中,電力的比例應該大幅度地提高,這就意味著要把非電的終端能源逐步降下來。”杜祥琬表示,現在中國能源的一次能源當中,有64%都是煤炭,這些煤炭一半用來發電,一半直接燃燒。而要想提高電力比重,就要想辦法減少散燒煤的使用。
在杜祥琬看來,用工業余熱來取代散燒煤不失為一個可行之策,這既有利于提高能效、優化能源結構,同時也有利于改善環境。
能源互聯網的另一趨勢就是低碳化,這也是改善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和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杜祥琬表示,低碳能源要用三匹馬拉車,即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天然氣。只有這三匹馬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實現對煤炭的高比例替代。
“2015年,我國低碳能源占比約為18%,計劃2020年要提高到25%,2030年要達到35%。”杜祥琬說,“低碳能源在電力當中的比例也將從2015年的27%,很快上升為35%,預計2020年前這一比例就會上升到50%甚至更高。”
最后一個趨勢就是智能化,在電力系統中,智能化為提高能效管理提供了可能性。整個能源系統的設計、運營、管理都會與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深度融合,使能源互聯網能夠更好自動化、數字化和提高效率。
能源智能化也會應用到諸多技術,首先是智能感知技術,比如通過智能傳感器來輸配電網、交通網、天然氣網等運行狀態的數據,以及用戶側的用能設備、微電網及分布式電源的運行狀態參數等。
“目前,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將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深刻變化,也讓我們有條件和需求實現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杜祥琬說,能源系統當中的數據量是非常龐大的,包括官網的監控、運行、能源的交易用戶用能以及各類分布式電源負荷數據,大數據的分析應用則可以大大提高系統的效率。另外,云計算技術可以實時高性能地進行計算,快捷便利地提高資源價值。
作者:李惠鈺 來源:中國科學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