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聯網是當下能源界熱議的話題。互聯網是典型的通用目的技術,具有創新速度快、通用性廣、滲透性強的特點。互聯網與任何一個產業結合,都可以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生產力。遺憾的是,互聯網改變了世界,但還沒有改變中國能源。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中國能源與互聯網世界還有不小的差距。
原標題:范必:中國距能源互聯網有多遠?
來源:公共政策研究
能源互聯網是當下能源界熱議的話題。互聯網是典型的通用目的技術,具有創新速度快、通用性廣、滲透性強的特點。互聯網與任何一個產業結合,都可以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生產力。遺憾的是,互聯網改變了世界,但還沒有改變中國能源。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中國能源與互聯網世界還有不小的差距。
一是生產方式。傳統工業生產方式的特點是大規模、集中式,標準化生產,工廠化制造,遠距離輸送。第四次工業革命以來,在互聯網帶動下,先進制造業發展趨勢是小規模、分布式,柔性化生產,出現了智能制造、虛擬制造。技術創新周期變短,顛覆性創新增多,傳播速度加快。
但是在能源領域,如電力、油氣等,仍然是以傳統工業生產方式為主。由于能源裝備一次性投入大、沉沒成本高,以往能源技術更新往往需要幾十年,實現代際更替甚至要上百年。盡管進入了互聯網時代,能源領域這種長周期調整的局面尚未改觀。
二是分配方式。傳統分配方式一般分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互聯網的出現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界限變得模糊。傳統分配方式的分配內容主要是貨幣和福利,而互聯網參與下的分配,還包括服務、實物和各種虛擬回報,如積分、返點、某種權利,其價值可以與貨幣等同。
能源領域尚未脫離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框架。在電力、油氣領域的初次分配中,由于有關部門規定價格和產量,企業收益往往難以反映效率。在再分配中,能源國企上繳的國有資本預算差強人意,這些預算又大多用于國有企業,有的能源國企還接受財政補貼。即便從傳統分配角度來看,能源領域也沒有完全做到效率和公平,更不要說接受互聯網時代各種新的分配方式。
三是交易方式。移動互聯帶來了支付革命,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過去我們買東西能貨比三家就算不錯了,有了互聯網可以貨比無數家,使以往交易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變成接近于信息對稱,消費者可以買到質量價格最優的商品。互聯網上進行的交易皆有痕跡,便于溯源,這又增大了失信風險,提高了信用水平。在低成本高效率、低價格高信用的優勢作用下,互聯網交易的規模急劇膨脹。
但在能源領域,少數企業獨買獨賣,有關部門決定價格、分配產量。即便在傳統交易方式中,這也是市場化程度較低、效率不高、機制僵化的模式。當然,我們也可以在網上買電,但價格是定死的,消費者不會因為時間不同、消費量不同、電源點不同買到不同價格的電,交易規模也沒有出現象互聯網金融和電商那種井噴式的發展。
作者: 來源:公共政策研究
責任編輯:dongyiqiang